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发布者:cj_zhany 发布时间:2024-11-01 09:58:16 点击数: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长海二中 王晓慧
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第二课,主要讲述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等英勇斗争的事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先前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史实,而本课很快讲到了秦朝的灭亡,这就在学生认知上形成了反差,不过也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相关基础,因此在“秦暴政的表现”这一知识点学习上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分析能力,培育家国情怀。
由于历史学科特性,本课在教学设计时筛选了大量史料佐证,但由于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在史料分析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在史料下方给予了译文,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基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依据教材地图,教学设计时采用秦末起义形势图并结合教材正文,以时间轴的方式,明确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项羽巨鹿之战等知识点。在本课总结方面,出示思维导图,明确各子目之间的逻辑顺序。最后结合教材课后活动,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人民利益为本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本课试讲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
(1)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授课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位置,再次授课前两分钟,让学生张嘴朗读课文,加深印象,明显较试讲过程要更加有效率,教材勾画更为完整;(2)本课史料较多,关于一些关键词,学生无法明确提取,且有一部分史料于本课无益,所以再次授课时,一些比较负载的史料,采用红色字体加粗放大,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提取关键词,相对无用的史料直接进行删除;(3)各子目衔接过渡方面,试讲时采用的是教材的过渡衔接,赘述过多,再次授课时以“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了么?那是谁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权呢?”,学生思考的同时,更顺畅地衔接到下一部分的学习。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完成后,更多了一部分思考,例如:(1)本课教学重点在于陈胜吴广起义,难点在于秦的暴政,但在实际授课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析理解秦的暴政,再次授课时可以适当压缩时间,处理重点,更多的还课堂于学生;(2)本课依据教材的编写,第一子目为秦的暴政,第二子目为陈胜吴广起义,第三子目为秦朝的灭亡,本课的教材编写顺序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较为复杂,再次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按照学生的逻辑顺序,首先讲授陈胜吴广起义,进而引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进一步导致秦的灭亡,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