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把握课堂技巧 提升教学效益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1-11-23 10:19:08   点击数:

 

把握课堂技巧 提升教学效益
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抱怨: “学生的历史成绩很糟糕”,很多学生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和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激情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哪节课,情绪低落或不佳去上课,这节课肯定会倒下一大片。
因此,教师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热情、极大兴趣投身于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的做法是:
1、锤炼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面,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用诗词典故
教学时选取适当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传说、歌谣诗句,成语典故等辅助教学也会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
如学习《三国鼎立》内容时,插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成语“桃园三结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学习“班超出使西域”内容时,引入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录像机、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在微机屏幕上一面显示出长征行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并显示一些有关的重要事件。
讲《三国鼎立》时,可以剪辑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质量。
4、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产生一种距离感,可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把中考的热点、重点、时事的热点和历史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解决了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
如学习中共成立时,可结合当时正在召开的中共十七大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就可以把日本篡改教科书的时事结合起来分析,当红明星身穿“日本军旗装事件”,提出与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知识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抗战胜利时,特别有幅图片指出台湾人民欢庆抗战胜利,回到祖国怀抱,可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今天台湾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解决了中考的重点问题。同时也落实了历史学习的功能是让学生“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
三、加强知识结构的梳理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大小字结合,还有自由阅读卡,知识面丰富,趣味性、故事性强,容易给学生产生错误的看法,认为历史课就是讲故事、背要点,而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感知,因此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大脑中就行了,而是要对知识进行梳理,理清历史线索,在新学期开始时,第一节课就引导学生看书的目录,从整体掌握本书的线索和结构,历史阶段分期特点,每个单元前再次梳理,从而强化学生的历史整体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同时各种历史史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史实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把握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注意知识内化吸收。整理的过程,也是知识强化、内化的过程,教师要作表率作用,学生也要自己动手整理笔记,从知识整体和内在联系中去整理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复述课文内容,画出知识结构图,把文字叙述变成表格。如学习“战略大决战”后可以布置课后作业把三大战役相关内容列成表格如“名称、时间、指挥者、参战军队、战术、歼敌人数、意义”如学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素要求学生画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或表格进行归纳整理。
四、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培养学生质疑,也就是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的教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为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尊重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设想。如学习西安事变时,可提问“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背景如何?西安事变发生后,社会各界的态度如何,怎样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如学习《内战烽火》一课,可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运兵?”“蒋介石为什么要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社会各界对毛泽东这一行动的评价如何?”“为什么把战略反攻的目标首选在大别山?”
学习《战略大决战》时,可设问“解放战争进入第 三年时,中国的形势是怎样的?”“三大战役你认为初战场放在哪个地方最好,为什么?”“党中央为什么采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蒋介石垮台的原因。”
这样学生从敢质疑到会质疑,从会质疑到好质疑,长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都一定会得到发展。
五、注重对学生历史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
老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教。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提高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是看大字内容,其他部分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一)、阅读单元目录,形成匡架结构。历史课文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二)、 阅读小字,自由阅读卡,拓展历史思维。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更何况小字文字生动,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阅读历史地图、图片,形成时空关。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有许多图片和地图,要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背景,特别是地图,更要边读书边对照地图,八年级中有许多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的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画,了解战争的过程、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年历史试题中加大了考查历史图片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容易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以上只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不成熟的看法,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