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1-11-22 09:51:03   点击数:

 

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市历史学科中考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水平方面考查,以往那种“背多分” 学习模式远不能适应中考要求。学生在历史学科能力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历史学习的深入程度。
能力是目标,是手段,是过程。能力培养是同教与学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历史学科能力这一关键。在此,就加强历史学科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希望引起历史教师们共同关注:
1、注重基础知识记忆,理解中建构知识体系。
传统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也相对地在历史方法上注重学生对历史记忆。老师讲到什么地方,大都会强调学生这个知识如何重要,需要记忆。但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尽管刻苦记忆,还是考不好。想一想,如果我们就此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于历史考得太多、太难,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当然,历史学科以人及其各种活动的史实为对象,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广,有微观,有宏观,对记忆能力也有其特殊的倚重和要求。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实性知识,是指时、地、人、事等历史现象的记录,二是结论知识,是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评价、成败原因等的表述。对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并习惯运用一些巧记方法,如口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通过直接记忆,掌握一部分历史知识。这些记忆技巧,要靠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不断在同学中进行交流才能较好地推广。
同时,历史知识复杂却是有联系、有规律的。一方面,学生“记住”的客观历史知识只是针对某一种特定情景中的判断而言,如果学生因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与规律认识不清、理解不全,概念模糊,就会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另一方面,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新情景、新问题时,需要知识迁移,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培养出相应的历史想象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记住的史实作充分地理解,否则,就很难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加以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核心是“意义构建”,其含义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性质、规律)及该事物的外部结构(即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没有理解的知识,无法很好地、正确地迁移。没有这种理解,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学习材料的内涵,把握历史知识的实质,也就很难清晰地、准确地阐述或者评价历史事物或人物。强调“理解中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结构,透过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概念,梳理历史线索,概括历史特征,形成历史知识点、线、面的统一体,从而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2、发挥教材文本功能,培养学生材料处理能力
我们常常苦于没有足够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我们的教材。即使客观条件最差的学校,也有教材作为师生共有的资源平台。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只是“讲教材”,机械地使用教材,而训练学生时又四处找资料来补充。
发挥教材文本功能,应在教材观上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教材真正成为学材。教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教材文本”的材料功能,使学生真正重视对“教材文本”的学习。教材的正文、导入框、小字、文献资料,自由阅读卡、活动课、动脑筋等内容,都是可以利用的文本材料,都可以从中发掘出问题的“题眼”。
抓教材文本可以因不同任务,而从不同视角加以利用。如从提高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目的出发,就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从教材中发掘“题眼”,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问题。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适时地、选择性地当作最好的材料来加以理解、分析、运用,还应特别注意分析其中渗透的含义和导向功能。二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现在学生习惯接受便利信息,不喜欢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阅读教材文本的核心是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辨别真伪、归纳整理、提出或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达到培养材料处理能力的目的。做好这两个方面工作,有利于教材在培养学生材料处理能力中发挥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训练的资源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与练习中巧妙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拓展学生技能与思维。有利于把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教与学同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材料处理能力。
3、加强学习过程指导,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科能力。
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激情被僵化的教学压抑,学习中只能机械地运用历史。这种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表现出只有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习层次来实现。
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多层次的,对应的学习方法也表现在多种层面上。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学习、不同能力要求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知识层次方面: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经过这种方法加工过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层次方面: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年代计算、图表识读、历史时空判断、材料搜集与处理、逻辑推理、总结表述等。在训练和培养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科基本技能反复运用、总结,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方法。史识与运用层次方面: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观点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如对历史上的事物、人物或思想等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鉴别、比较、分析后,依据事实判定真假,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进行的评判与论证。真实与否可以依据客观性原则,地位高低、价值大小,或者历史作用的进步性与消极性是依据唯物史观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正确运用这些基本原则分析历史现象,就是对他们已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积极迁移,是更高层次的历史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中考命题中相应命制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试题。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明显区别就在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是
更高层次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自发产生探究兴趣,发现探究问题,形成探究方法,这需要教师有足够地耐心,作充分地准备,有目的启发、讲解、训练、指导,通过逐步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4 认真研究中考命题,加强能力针对性训练。
命题能体现一位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反映出他对当前历史教学要求把握的程度。有人甚至提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从课堂、命题和教学总结(反思)三个方面来考查。历史中考命题年年有变化,年年出新题,但通过命题研究,我们仍能把握其命题趋向。
历史中考命题的能力导向和命题特点,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尤其如今年历史中考中出现材料选择、历史地理、年代推算、历史阐释、历史评价和情景问答题、图说历史题、问题探究题这些具有浓厚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命题方式或题型,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将其应用到平时训练中。
学校之间是有差异的,历史学科在各校甚至各班发展也不平衡,我们教师更了解自己所教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更深入地研究当前各地中考的命题特点、趋向,善于自主命题,加强针对性训练。通过积累对中考命题研究的经验,从模仿到创新,把适合自己班级情况的问题用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我们平时的教学和训练的成效。命题也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在教研组或年级组中开展集体研究,应当成为今后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
5、精心设置历史专题,提升专题能力培养功能。
历史专题设计、讲解与训练也是近年来为适应中考而在学校中广泛采用的复习方式。但是,我们感觉到,一边是教学时间的紧迫,一边是中考要求提高,而我们一些教师在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时,面对这两难,却往往犯下专题“全、偏、细、杂”的错误,专题复习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学生压力更大。
中考专题复习必须坚持“三个有利”原则:一是有利于对中考说明相应考点的归纳;二是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理解教材,形成更牢固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鉴于此,我们不能简单依靠一些教辅资料中的专题,而必须根据每年中考具体命题范围和要求,经过我们的再加工,设计出精干、小巧,多层次,结构严密的专题。
如某校采用的一段“世界历史小专题”复习提纲是这样安排的:
(一)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三种方式
(二)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三)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四)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五)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六)资产阶级的法律文件
                       (七)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八)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九)对资产阶级革命中历史人物的评价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分析,这个专题设计非常适合今年中考复习要求:在选题上,它体现出一种“专题+问题”的形式,通过对教材内容重组,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打破了简单“纵向结构”,突出“纵、横比较”,为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提供了依托。在内容上,它覆盖了这段历史在中考说明中的所有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专题复习阶段,进一步加深对重要考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方式上,专题中不仅有归纳、概括,还有分析、比较、评价,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这部分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复习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科能力。
6、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扎实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课时非常紧,但如果教师授课针对性突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不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做到传授、反馈、校正及时,使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那么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对他来说就延长了。这就是“有效学习时间”问题。
要在平时教学中强化能力培养,不能让过去那种“赶、散、浅、弱”的毛病出现,特别是当我们进入紧张的九年级教学时。为此,还因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有计划,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用我们教师的认真细致换取学生的便利,用我们的苦苦探索,使学生不走弯路,使新课要求一步到位。要重视新课中的能力培养,不能赶教学进度。2)教学环节要紧凑。导入新课,内容讲解,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归纳小结,测评反馈,巩固提高要环环紧扣,不能“散”。3)教学任务要明确。课堂教学层次要清楚,不能课上敷衍课下补。要把握好标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难度,最终达到中考目标要求。4)教学方法要得当。要体现教学有法,实现方法和手段的优化。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密度。不能重检测弱过程,不能寄希望于综合复习而弱化新课教学。总之,要努力增加学生有效学习时间,扎实提高学生能力,尽可能使学生达到每一阶段历史课程的要求。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