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教学的导学艺术的一点思考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1-06-15 15:31:23 点击数:
对历史教学的导学艺术的一点思考
“导学”,即在教师诱导、引导、指导下学习,导学的基本方式是导读、导思、导练,历史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导学”。如何导学,实在是一门艺术,甚至全部的教学艺术都可归究于导学的艺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缺陷就在于缺乏引导,导读、导思比较少,结论都是教师和教材提供的,不能推动学生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知识、认识、结论、技能和思想观点的形成,应在教师诱导、指导、引导下学生靠自身努力去获得,这样得到的东西才牢固,能力才得到了培养。课堂是学堂,也是严肃的阵地,教学内容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应当是导学的方法,包括激发兴趣,指导自学,诱发思考,引导探索,推进,鼓励,点拨等具体步骤和方式,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些环节与步骤的运作中,体现在经过老师的努力,学生以高昂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学习,钻研而有所收获。
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教师善于引导。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学生的心智、品德、技能、审美情趣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得到了发展,或向积极方向迈进。由不会而会,由不清楚而清楚,由不能为而为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发展才获得了原动力。
导学贵在得法。
1.诱导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发动力因素,没有兴趣,谈不上学习。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诱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了解过程的兴趣。教师的生动讲述必不可少,因为教师的讲述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学习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体验与感悟的过程。郭元祥指出:“学生的精神生活是伴随着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的感悟。”离开了想象,无法体验历史的真实。无法获得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基于这种认识,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堂应当成为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园地。我坚持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历史,在体验中获得自己的感悟。通过“重建”历史场景,让历史在学生头脑中“复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本来面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感悟。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节,如果你是北洋舰队的一名战士,在那种情况下,你接到撤离旅顺到威海的命令。是什么心情?北洋舰队撤到威海港后窝在港内避战,坐失战机,坐以待毙,又是什么心情?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具体的场景中,有利于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又如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印度的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那么这个计划的实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我启发学生根据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内容去想象运动的情景:大批印度人离开了英国殖民政府机构,政府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无法继续管理印度,使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基本瘫痪。大批学生离开英国人办的学校,学校只好停课。有钱不往英国银行存,人们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银行将面临倒闭危机,印度人拒绝购买英人工厂生产的商品,使市场陷入萧条。印度人拒绝纳税,使英国收入大减,如果此种情况发展下去,会怎样?英国将无法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印度将赢得独立。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悟到团结斗争的力量。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不仅能促进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处于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
2.引导以发展思维能力
“重建课程生活,必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走进新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历史运动的过程,因为教材对历史运动过程的阐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而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抽象思维是获得对历史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但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了解历史事实的过程是一个想象力发展的过程。历史事实是特定条件下人的具体活动,由具体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情节和方式等要素构成。学习历史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伴随着想象的过程。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述和阅读教材的同时,在大脑中产生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所以教师和教材是想象的资源,是引发想象的向导或触发器。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培养思维能力首先是发展想象力。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体系。要使获得知识的过程称为思考的过程,才能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所以,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即采用以问题推进学习的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精心设置问题,使学习逐步深化。如近代英国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力如何?立宪是什么意思?议会的权力是什么?首相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权力?首相和国王相比谁的权力更大?为什么还要保留国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次完成的,还是逐步完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将疑难问题分解化解后,学生就有了方向,指导学生逐个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运动过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本质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德国和日本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这两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其重视教育、培养优质的劳动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认识到这一点,进而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但是比日、德两国落后100多年。在学习“明治维新”一节时,我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注意日本的教育,并介绍了日本的教育状况,让学生思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教育也是生产力,是否重视教育发展,关系到国运兴衰。历史课堂要成为使学生精神生活得以丰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获得理性认识的园地。
3.指导以掌握思维方法。
掌握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核心。首先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阅读目录、整理年表可以培养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编制提纲可以培养概括历史原因和影响的能力。
第二是培养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如表格式材料,目的在于测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表格中数字变化原因的能力。推出这类题目,其根源在于现代社会衡量发展变化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学方法,社会交流媒体大量使用图表和数据,数字图表是对社会现象的抽象反映,用来反映经济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谋求生存发展的机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选择的必备能力,老师都在探索培养学生解读数据图表,提取有效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方法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方法,是能力形成的关键。
大凡表格,纵栏和横栏,无非是项目和时间,不同的时间,某些方面的统计数字肯定有变化。时间就是有效信息,数字背后是生动的历史过程,数字是历史过程的阶段性结果的概括。数字的变化无非增减升降,题目一般都是要求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原因就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历史过程中。所以,我告诉学生,要在时间信息引导下走到数字背后去,从数据的历史背景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是所学知识的运用。练习题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它的典型示范性,对于这些典型示范性题目,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解答之后再一起回顾解题的思维过程,从中提炼出方法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历史材料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如用事实佐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要以方法的传授和练习题目的讲解、讨论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