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如何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彰现人文主义精神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0-11-16 14:25:25   点击数:

 

如何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彰现人文主义精神
众所周知,“人文主义”,起源于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要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人的自由追求、创造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价值理想和内在灵魂。人文主义的奠基人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人文主义研究的主题。法国人文主义蒙台涅说:“一个能够正确而真正地享任自己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并且几乎是神圣的完美的人。” 《辞海》对“人文科学”一词的来源及原义是这样的解释:“源于拉丁语humanitas,意思是人性、教养。”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人们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文辅相教授指出:“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下,人文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北大哲学系教授叶朗博士在《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一文中说:“人才首先有一个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教养的问题。……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现在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都和人的素质(缺乏教养)有一定的联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更要彰显人文精神。北大校长许智宏讲到:“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历史教师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应更加努力地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历史教学中。
认真研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新“课标”的灵魂。在“前言”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中,进一步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学科的功能在于“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再度强调,“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强调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说明人文主义精神是这次历史课程的核心和目的所在,是历史教育的本质回归。旧的《历史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能力的运用,而新课标则把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提高到了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品,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尊严,无视“人”的情感,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凸现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把“历史”从“政治”和“经济”中解放出来,注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首先,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文的楷模。
1、历史老师要建构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们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对学生耳提面命、严防死守。学生对老师畏如虎猫,敬而远之。难怪西方学者批评我们的教育“没有儿童”,教育是无“人”的教育。而老师的教学也不外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这样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隔膜。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更不敢去做,动辄得咎,谨小慎微。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被死死的束缚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和孔乙己强不了多少。其实,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涵养民主精神,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文的楷模。
 我们历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放弃师道尊严,树立民主意识,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应成为人文精神的楷模。
 2、历史教学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结合历史课程渗透人文主义思想。
 历史学科中有大量人文主义素材,老师要充分挖掘,渗透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史,这无不彰现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吾民,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这无不显示出人的智慧高超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文明的演进,物质的进步,改革和革命的功力,处处都体现出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历史学科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早在《易经》中就提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道德品质、个人教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更承载着培养高素养现代人的历史使命。
3、历史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注入生命活力和能量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是针对活生生的人,教学反思就要研究学生,了解学情,从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出发,及时调整和修正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同时,教学反思也是老师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体现,反映教师的学术素养和职业修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常教常新,如源头活水,给我们的教师本身注入生命活力和能量。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朱煜教授提出了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丰富历史专业学识;进行案例研究,撰写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以及课堂观察与思考等。
    第二、历史教与学要体现人文精神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是多样化和现代化。”老师教学一定要修正传统的做法,不可唱独角戏,一讲到底,大包大揽,独断专行。老师要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也说过:“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老师尤其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耐心地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爱其师而敬其道”,让人文精神如薪火传承。张天宝《主体性教育》一书中,对 “主体性教育”有如下阐释:“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始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去学,而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老师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诸如历史阅读法、历史记忆法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等。
2 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历史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封闭的,单一的。刘军在《历史教学新视野》一书中提出“开放性: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特色”的观点。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学生从电影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以及人际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课程标准》特意提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实行开放式、立体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方式。开放式的教学,要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历史文献阅读,或师生平等对话,或扮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这样的课堂必将是焕发生命活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快乐课堂、和谐课堂,学生在享受着生命和智慧成长的快乐,同时也真正体会“读史使人明智”的乐趣。开放式的教学还应注意把课堂、家庭、社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学生孤立的学习方式,在和谐合作中探究学习
过去学生历史学习基本处于孤立、单个、静止的状态,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学习单靠个人背记,效率极其低下。教育部付部长王湛提出新课程标准时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笔者就多次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提高了治史能力,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我校高一学生就今年中日关系进行辩论,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形成两大观点,一派认为对日应采取强硬立场,一派认为应理智对待,在辩论中,学生密切合作,唇枪舌剑,智慧火花的激烈碰撞,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学生在撰写“抗美援朝利弊谈”中,还走访老人,进行访谈,增进了对社会、民生的了解。
文辅相在《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 一文中指出:“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我们历史教学要着力凸现人文教育的功能,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教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