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关注学生差异,促进有效教学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20-10-29 13:56:19   点击数:

 

关注学生差异,促进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有效教学日益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的重点。在有效教学研究的诸多理论与策略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路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包括三种: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以及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性差异。这三种差异,都是有效教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的基础性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是学界的共识,无需赘论。但这种差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到底是具有积极的价值还是消极的意义,人们对此却存在歧义。在相当多的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教师不得不应对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与“缺陷”、“遗憾”、“麻烦”、“负担”同义,因为它只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甚至低效。于是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如分快慢班、分层次教学等)来缩小甚至消弥同一课堂内学生之间的差异。诚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过大,确实会提高教学的难度,但是学生之间适度的差异,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相反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丰富学生的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差异共享。因此,切实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状况,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发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是当前有效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知道,课堂不是消弥学生差异的屠宰场,而是展示学生差异的舞台。
  在教育活动的起点上人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教育措施应因人而异,这一点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认同,但在教育活动的终点上个体发展是否应该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否应把“促进个体差异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目标追求,对此人们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我国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但受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更多地是从教育教学方法角度来阐述如何处理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较少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层次上阐述问题。通过因材施教是要促进学生找短补齐、达到同一发展目标,还是要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在传统因材施教理论中少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在处理个体差异问题时观念和实践中的混乱。实质上,从古到今,学生在教育活动终点上的差异发展从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个体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中国当代教育目的观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发展个性独特性、促进个体差异发展既是教育对当代中国社会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是当代中国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追求,更是当代教育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的必然追求。抛开对这种目标性学生差异的研究和追求,有效教学就可能偏离个性化教育的轨道,陷入划一性教学的泥潭。
  相对于基础性差异和目标性差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活动性差异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如果说基础性差异是学生发展的起点与前提,目标性差异是学生发展的终点与追求的话,那么活动性差异则是学生收获不同的个体体验、实现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显的课堂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另一类则是内隐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大脑里面进行的对外来信息的选择性输入和自我投射式解读,借助于这类活动,学生对外来信息进行个性化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体系的更新。在真实的课堂中,正是由于学生在主动参与、交往互动、选择性输入和自我投射式解读等环节上不一样的活动状态,促使他们获得了不一样的个体体验,并最终从教学起点上的差异状态走向在教学终点上不一样的差异状态。因此,关注课堂中学生活动的个体差异,当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随着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越来越丰富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对有效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是让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学生来适应学校既有的划一性课程、教学和生活,还是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不断变革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来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是对教育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解,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追求和教育境界。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