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12-13 09:53:20   点击数:

 

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原来一言堂的主角转换为幕后引导的“导演”。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相反,为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情境”,为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1、备教材:历史备课小组通过充分的探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能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包括:(1)、本课要求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3)、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习题(习题数量不必过多,但要统观全文,突出中心和重点)。
2、备学生:课前根据学生原有水平与大纲要求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对于要课前编排的导学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学生稍作编排,或者交代事项让学生自己准备。
3、备课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影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在课改实践中日益显现其在常规教学中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学习和摸索中不断提高利用和制作计算机课件的水平。此外,还要利用现代网络提供的很多相关的历史教学网站。
二、课堂基本步骤和时间安排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觉得课堂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如下,即设疑导读—讨论交流—适度讲解—练习反馈——解疑。主要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导学,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5分钟)
出示“导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文,划出重点,质疑解疑,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15分钟)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小组成果展示。师生有选择地解答重、难点问题。 (10分钟)
课堂练习,检验学习结果。 (10分钟)
解疑,课堂小结。 (5分钟)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是形成“意义建构”的关键。初中生处在特殊的过渡时期,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现象: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喜欢被人表扬,情绪起伏大;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认识水平上,初中生摆脱了小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能运用感觉器官感觉材料,产生感性认识,形成思维定势,但还不能将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思维方式上,仍摆脱不了形象性、定向性。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要求教学形式一定要多样化。
1、趣味形式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优质的“情境”    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充分地“动”起来(眼动、脑动、心动、手动),趣味形式的运用是最好的“兴奋剂”。趣味形式包括:歌曲、舞蹈、小品等。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利用小品形式,课前只作简单排练,道具“皇帝帽”、“宝剑”都是学生自制。剧中服饰是用花布、丝绸围绑而成的。结果,课堂效果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既轻松松又活跃。
除了在导学部分可以充分运用趣味形式外,也可以在教学中间插人即兴表演,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七子之歌”的演唱等等。趣味形式的运用要把握一些要点:要紧扣教材,简练可操作,有趣味性。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情境”创设更直观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如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只靠教科书和教师生动的口头讲述是不够的。近年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使用,极大地发挥多媒体的整体优越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如:再现“开国大典”场景;“香港、澳门交接仪式”;各大战役中的行进路线等等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
3、引入小组竞争机制,积累课堂评价,调动学生“协作”的积极性
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体现了四要素中的“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在历史教学中,为避免小组协作讨论流于形式,笔者特意将竞争机制引人课堂,按就近原理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表现、展示成果的优劣都以分数的形式在黑板上公布,与个人所得分数一并记录在册,并每月小结评比一次,对本月的优胜个人和小组,适当作些物质奖励。实践显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真正体现了高效率的“协作”与“会话”。
4、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深化“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条件的创设最终是为了让学习者形成“意义建构”,设计优质的课堂练习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目的、有针对性、巧妙的课堂练习,能大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以及形成能力,也能反映历史知识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历史知识的深化。
在备课环节中,要依据大纲,把握重点,设计份量适中、层次分明的巩固练习。题型有选择题、问答题,数量少而精,重点突出。习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选择地让学生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作适度讲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还可以设计稍有难度、有新度、有活度的强化练习,适当补充,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觉得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