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课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几点做法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10-10 08:34:04   点击数:

 

历史课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几点做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已经被多数教师所认知并认可。教师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但关注学生的什么?如何关注?许多教师却不知所措,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误区。在反复的观课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徒有新课程的“形”。比如有的教师往往刚提出一个问题,便让学生看书讨论,学生还没有看上一分钟,教师便追问答案。学生回答完后,是否对错教师也不予评价,而是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拼命地去讲。又比如还有的教师按教材的内容,一节课设置了十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回答,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回答的积极踊跃,教师则满口赞赏:“回答真好,你真聪明!”这些做法,无疑是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学生无法真正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弊端,迫切需要我们寻找到能真正关注学生,使其主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上的历史课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我尝试着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科学评价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快乐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规格越来越高,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更换、摒除旧思想,掌握许多新知识、培养许多新技能。因此,如果学生不会学习,就不能成功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落伍者,成为明日的文盲。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塑造期,尽管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等传媒信息的影响,视野较开阔,思想较开放,兴趣较广泛,但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各种技能需要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获取真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成功的心态。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呢?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从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总体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就是学生积极寻找问题、敏锐发现问题的过程。学习目标有了,学生就会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自然会产生“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念头。为学生成功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准备了先导。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目前,很多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将组分好,否则合作学习只能走走过场。而要真正发挥小组全体参与,取长补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必须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深入地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性格、能力、成绩、性别和勤奋程度进行组员的合理搭配。根据班额的情况,每个小组可确定4—6人。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要明确,谁是组长,谁是噪音控制员,该谁记录,该谁重点发言,该谁维护纪律等都要落到实处,保证全组积极而小声地合作,而且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要轮流更换,以确保把每个学生掉队的机会减至最少。
最后,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促其主动发展还得要看课堂教学了。能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放映了自己制作的三个视频“藩王割据”、“究竟采纳谁的学说”、“匈奴侵扰”,由于视频贴近教材知识且又是我和学生共同拍摄制作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显然,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我感觉到成功的教学情景已经创设。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汉初遗留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开创了大一统局面的?”学生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边阅读教材,边相互讨论,在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的观点。我则分组给予指导,程度好的稍加点拨,程度较差的细心指导。轮到学生发言时,各个小组发言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大胆发表看法,将不同章节的教材有机整合,创造性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合作成功,领悟得较深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会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优化了性格,逐渐培育了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发展。
二、科学评价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关注学生最基本的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有获得、加工、贮存和反馈教学信息的任务,也有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的评价信息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正是师生间信息互通,教师关注学生,保证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爱,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同时,每个人的思维、行为都不会有尽善尽美的时候,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缺陷,才可以不断地发展自己。可以说,这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潜在的根本动力,是人性中最需要的东西。而对学生科学的评价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还学生以自尊自信和自省,以此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自强不息,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坚定地走向成功之路。所以,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的做法是:教师情绪愉快、和蔼友善地提问,这样便于营造一种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十分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或回答问题时,我既关注学生答问的准确和全面,更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对回答得准确的学生,我从不使用过分夸张的评价词,而是在评价中流露出既承认他高人一筹的意思,又寄予他高人一等的希望,“你回答得确实完整,但语句能否再精炼些”,“你思考的相当深刻,但如果能从××角度再想一想,那就更趋于完美了!”学生答错了,我在纠正其错误的同时也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予以鼓励,“你思考的思路还是挺有创意的,不过马虎了些”,“你虽然说得有些偏差,但能积极思考是很可贵的”,“答错了没关系,但你有虚心向别人请教的精神,下次会成功的”。学生回答时卡住了,我微笑着步步引入,“别着急,多动动脑,能否从××角度思索一下”,“大胆一点,不要紧张,加把劲,知道多少说多少”。当学生不发言时,我从不责备他们,而是以期待和信任的眼光注视着他们,“怎么,是不是老师提的问题有点难了,那好,我稍加提示,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领会老师的意图。”当学生指出教师的一些错误时,我诚恳地说:“你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老师佩服你。”如果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得更多、更深刻、更丰富,我会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在引导大家注意借鉴的同时,会大加赞赏,“你的思维独特,见解独到,给老师了惊喜,给同学们了启迪”,“你想象力丰富,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将对你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学生课堂上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或小声说话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时,我会到他身边旁敲侧击,适时提醒,“细节决定人的成败,习惯体现人的素养”,“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那么请从倾听做起”。整个课堂就像师生聊天一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对学生的适时、客观辩证地评价就是对他们的信任,这种信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勤奋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爱之情,这种精神上的滋润,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从而对教师产生自然的亲近之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劲头倍增。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后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兴趣后,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兴奋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成功欲,从而获得与这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使其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所以,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上要运用趣味法。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展示西汉的繁荣昌盛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我放映了歌曲《汉武大帝》,让学生在气势磅礴的音乐声中,在充满深情的旋律中,欣赏着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画面,追忆着汉武大帝治理国家、保卫家园的豪迈篇章。在此基础上,我深情地旁白:“流逝的时光,不老的情怀,咏唱《汉武大帝》,追忆汉世兴衰。”并顺势引出了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汉初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呢?”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学生显得较兴奋,以浓厚的兴趣,激昂的情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及问答的教学活动中。而且在学习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显得较为轻松。一堂课下来,知识成功地掌握领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民族自豪之情、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重难点问题上要运用趣味法。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疑惑的一个问题:“袁绍兵多粮足,谋士良将均不缺乏,而曹操只有三四万人,势力薄弱,可官渡之战却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问题,我精心组织学生编练了课本历史剧,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多谋善断,眼光非凡及重视人才、善于听取谋士意见的故事和袁绍骄傲轻敌、独断专横作风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大家。历史剧虽然谈不上什么档次,但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了历史情境,学生有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特殊感受,在欢笑声中开动脑筋,对历史史实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整堂课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得成功,学得轻松,非但如此,历史剧的表演还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学习方式旧模式,创造了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效果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真正做到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最后,在课堂练习上也要运用趣味法。这里的趣味法主要是指练习时要在注重基本历史史实掌握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课堂练习时,除了基本历史知识的再现、综合、归纳、理解外,我还通常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史实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让学生尝试当时或现在自己应当如何做,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等,让学生历史地、辩证地、现实地去看待历史史实。课后,我又将一部分练习题转化为社会调查、手工作业、课本剧比赛、出刊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辩论会、专题报告会、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的练习不仅关注了全体学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在课堂教学中,上述的几点做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主动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责任感日益增强,有了明显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要求进步,要求成功,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精要所在。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