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5-29 07:33:06   点击数:

 

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的科学化运动。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它的含义界定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终让学生和老师通过这一教学行为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有效教学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要使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关键是界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达到目标既为有效教学,反之则为无效或是低效。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并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只有在界定这个能力目标之后,教师才能依据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只有知不足才能改进。用新形势下的教学规范来衡量,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1、教学中教师为求成绩突出,只追求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与应用方面的发展(外在知识),而忽视促进学生判断力与批判力的提高(内在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通过超负荷的练习来机械记忆。在教学中靠加课时、补课、大量练习、频繁考试来提高成绩,部分学生不想学,分化严重,厌学情绪增强。教师教的辛苦,身心疲惫,学生学的痛苦,倦怠厌烦。
2、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秀,教师扮演了主角,表面上教学程序有条不紊,完美的体现教学设计,按教学中的步骤有序进行教学。但是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化解读和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跟着老师转,获得的是表层知识,师生之间不能达到思维共振,因此不能完美地完成教学的双向目标。
3、课堂上教师只下达学习任务,没有启发、指导、反馈和评价,学生学得没有实际效果。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不能体现出实效性,只是文本信息的复述,浅层的分析与归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思考,因而达不能真正完成目标教学。
4、多媒体辅助作用发挥不当。传统板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得用多媒体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在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时候只是使学生看到了表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价值,产生不了内在的共鸣。
为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让历史课焕发活力,自己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讲授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活动式的,不能总是讲授这一个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教学可以离开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在新课改形势下仍有着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魅力,而且越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对教师讲授的要求越高。在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导入新课,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贯穿始终。但是教师的讲授不是过去的满堂灌,应该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师的讲授作为主线引领学生的学习呢?
1、课前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习惯的定势就是去背一些时间和历史事件,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因此为了提升学习兴趣,在每节课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语,以先入为主。
2、知识点拨
新课改彰显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否则课堂就会过于随意,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就会南辕北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是老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艺术和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学生毕竟知识水平和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有限,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深入,老师应予以补充和纠正。这时老师的讲授就更为重要了。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而自己只是在学生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教师应精心设计交由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提问: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新航路也不是英国开辟出来的。为什么英国反而超过这些国家而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呢?问题出来以后,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从而提过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有效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完成,教学手段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板书:因为现代媒体手段的利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就忽视了板书,任何内容都用幻灯片展示。从题目到具体内容都投射到电脑的幻灯片上,这样整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教师的只言片语。学生分不清主次。其实板书设计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板书的书写不仅从表面上反映出教师书写的基本功,而且板书设计的合理与否更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程度的检验。新课改形势下,传统板书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整篇教材的结构,明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有时是其他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因为教师在对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中,可用图示等方法边板书,边讲解,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而如果只是用幻灯片打出来,学生用静态的心理来被动的接收强加给自己的内容,显然达不到最佳效果。
2、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媒体就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以使学生能眼、脑、耳、口、手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强调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同时,有的教师确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全部运用多媒体手段,老师从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电脑的操纵者,学生也从听者变成了看客。显然这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我觉得任何时候多媒体都是一种辅助手段,真正的课堂操纵者仍是老师。所以老师在对多媒体的运用上应费一番心思。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出示练习题等,而对于问题的解答权力应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甚至辩论中提升能力。如还是俄国的对外扩张,假如只是用图形、文字等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倒不如把俄国扩张后的版图展示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三、教学组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的组织,因此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进行精心的教学组织。
1、节约精力:
企业界有这样一个法则:80%的效率其实是20%的项目创造的。那么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也可以用20%的精力达到80%的效率。教学中的行为者是老师和学生,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也不是可以无限付出和燃烧的蜡烛。因此要求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关注并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以尽量节约精力,将双方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2、学生活动:
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教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这就明显的看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但改革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是满堂灌现象改了,把时间归还给了学生。但任何内容都变成了问题,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简单的历史事实不必形成课堂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答疑,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恰当时机,同时注重教师的自身参与,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助,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挥洒的天空。
四、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提升自己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每节课后,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能从备课、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手段、问题设计等多方面结合不同内容进行优化,必能适应新形势,实现高效教学。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