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5-29 07:31:28   点击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历史这门学科,综合性强、涵盖领域广,但许多教师讲解时极易走上枯燥乏味的道路,使这门学科失去应有的光彩。而当代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悟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体验和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呈现出注重、发散思维、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设计周密等特点。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抓住线索,知识串联
     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将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进行加工,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构成知识体系。主要的历史线索有时间线索、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喜欢从书本附录的大事年表中寻找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但由于内容的有限和考试题目的特殊性,许多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在中国现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我抓住我党成立九十周年的契机,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画出时间轴,让学生认识到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党领导人民历经的艰难曲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现代史与毛泽东、邓小平等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主要贡献,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了时代特色。
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这一部分的讲解,板书很重要,我经常设计详细板书,历史事件一目了然。)
另外,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四、五节后,我引导学生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学习二次工业革命时,让学生找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及发明、首先出现在哪些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
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如在讲解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会分析到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和各个地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统治者施行高压政策,召开会议增加赋税激化矛盾等)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如在评价华盛顿时注重理解人民是历史的推进者。评价克伦威尔、拿破仑时注重功过是非,进行全面的评价
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比如设计教学难度很重要,在历史中,设计到生产力生产关系、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概念我先通过一节课讲解大量陌生较难的关键概念。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如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难度,《探险者的梦想》那课较容易学习,我适当的增加难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多进行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在《文韬武略的拿破仑》那课,难度较大,要理解拿破仑和跨入近代史的关系,我适当降低难度,多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历史的不可重现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唤醒求知欲,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例如:在去年听我校初二教师讲解《伟大的开端》一课时,任课教师首先通过询问班里有多少共青团员,然后与学生齐唱中国共青团团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当讲解到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时,同学们义愤填膺,课堂气氛高涨。老师抓住时机询问询问:“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还我山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几乎与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中,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们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学生想到了衣食住行的变化,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从而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兴趣。
再者,我会经常剩余点时间讲讲关于每课内容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进行历史教学。如讲讲克伦威尔的下场、华盛顿的故事、拿破仑的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世博会、克莱武的故事等等。
三、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在讲《探险者的梦想》一节时,我结合后面的活动课,提前一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搜集查阅新航路开辟中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相关资料,以备课堂讨论。课堂上各小组派出代表,将自己想象成对应的航海家,为大家表演自己的航海历程。例如饰演哥伦布的同学,结合了哥伦布航行日记和其他有关资料,将大西洋上的景象,部下反抗时自己内心的挣扎, “印第安人”的相貌等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忽而激动忽而愤怒,忽而慢条斯理,忽而激情高亢,同学们仿佛被带到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茫茫大西洋上航行,共同感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和航程的艰辛。饰演麦哲伦的同学也与大家分享了环球航行的故事。各小组表演完毕后,在黑板上悬挂世界地图,请同学们踊跃上台为大家画出路线。之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请大家根据课本上和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对航海家功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教室走动给各小组指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消极双重作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通过此次活动课,我运用了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历史情景表演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情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历史的逻辑情景之中,更重要的是,采取了小组合作形式,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语文教学法 
“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以历史为题材的写作活动,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复习模式的创新
在新课学习上,我们需要稳扎稳打的同时,在担任初三历史老师的这一年中,带领学生做好复习工作,也尤为重要。在复习阶段,我发现很多学生遗忘严重,加上其他科目压力较大,他们对历史采取了非常消极被动的态度,不愿意翻课本,不愿意动脑筋,课前也不愿熟悉课本。传统的复习、复习、再复习,是一种应试型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活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复习方法:课堂上给先学生8~10分钟阅读教材,完成复习资料中的“自主知识梳理”,减轻学生的负担;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改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减轻学生疲劳和单调感;根据考纲和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阶段性特征,多结合教材外的史学内容,根据考纲具体要求,及时穿插一些生动趣味的内容予以提高课堂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必须帮助学生以劳逸结合的方式适应高强度的复习节奏。当然,时间的把握非常关键。
这样子去实践几节课下来,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特点而采用的方式,是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应根据初三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变化的学习状况,灵活改变复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单调感。一定要将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为态度,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探究,由于资历尚浅,水平有限,有什么不足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