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5-28 08:20:34   点击数:

 

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强调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观念要创新
    提到“创新”一词,有人就会反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历史知识也能创新?又该如何创新呢?近几年来,众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把书本上的内容当“圣经”去死记硬背,一般对教材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后才醒悟过来,清楚地明白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繁杂。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学科也照样如此,现在的很多观点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观点都不一致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破除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观念,同时自身教育观念也应创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育时空要创新
    教育时空创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即时空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传统的历史教学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堂内学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课外学习,课内校内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其实,除了在课内校内可以接受历史知识外,在其它地方也能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历史遗迹都为学生课外提供了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外校外获得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
要鼓励并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去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千万不要只让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也要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培养自我学习兴趣。
    三、师生角色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主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打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探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时不要摆架子,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大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应加强督促、检察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总之,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还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全力合作,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把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