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5-13 09:40:08 点击数:
试论历史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如果要谈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我引用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三先生的观点“实际上,历史的教育功能应该是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客观又科学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呵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历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作用于社会中的个体或者团体获集团。历史的教育不在个体或者团体、集团身上体现也就很难应证其实在的显示功能。既然她有这样的功能,那她怎样发生功效,对人们起影响呢。本文试着从历史教育功能在社会个体和对国民教育两个方面中的体现来分析历史学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功能在社会个体中的体现。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读史世人睿智”。梁启超亦曾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只是之记录,无不纳于史”。历史学是一门及其丰富的学科。历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我们个体身上,因该是能让我们变得聪慧,变得有眼光。通过历史教育使自己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更加明确,然而现在中国的历史教育在具体的个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不仅未被发挥,似乎还是在曲解。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和历史这门学科都是存在着很严重的误解的。高中,初中,还有现在的大学本科阶段,都在开历史,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学生大部分只是把这当作任务,当作一门用来背的以应付考试的学科或者是负担。应该说这是对历史的侮辱。那么历史教育功能体现在个体中具体有那些功能呢,简论如下。
(一)、启迪心智,智慧人生。
历史学本来就应该成为促进个体认识自己的的有力参照。在西方当代口述史学中,口述史学家们通过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积极性。不仅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许多“沉默着”们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自己在创造价值以及自己在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物资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力量,而且意识到历史写作不只是学术界的少数人的事情,普通人也能够而且也应该在提供重要历史知识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因为通过晤谈而得到的历史证词是双方合作的学术成果,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历史学家,人人都把自己看做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力量。从而自觉的扩大自己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并用自己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来分析过去,指导现在,预见未来,哪么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就可以从分地得意实现。
历史是一门社会教科书,不管使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所体现的人类智慧都是卓越的,古人的智慧浓缩在历史学中,需要我们去发掘,进而受其影响让自己变得清醒、理智、成熟。让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智慧的提升。这也就是历史学崇尚的个性自由和创新向上精神的体现。在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中,因循守旧是没有市场的。学习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本身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多了,那么就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自然能够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智慧。
(二)、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
历史学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必须通过受教育的个体来实现。历史学除了求真和使用的价值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价值,就是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在思想和人生态度上让自己上升到一种境界。常有人感到人生犹如白驹过隙,南柯一梦。固有曹孟德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感。历史学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即看到历史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也要看到是一个上升前进的过程。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中奋进不已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情怀。秦相李斯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然其有大功于秦是不容置疑的,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此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有故事说“年少时为郡小吏,见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有所自处耳”李斯于上蔡粮仓有八年,26岁离开上蔡到兰陵拜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从上蔡一小吏因学而有成,及其学成,所见所闻远广其前,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才能和前途。学成辞师之后,思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有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他的处世观则更为现实,却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乐观。其有言曰“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李斯西说秦王,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只管把握当今,拼搏一番,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观史事,成自家之是非观。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中国学者说“中国史学‘双肩挑’,左边是挑着史实;右边挑着是公正。”古今学者对魏武帝曹操评价千年来有褒有贬,然两者相较,曹操逐渐被推向受贬的一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评曰“汉末,天下打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帝王之术,该韩、白之奇谋,官方授材,各因其器,侨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宏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时曹操的对手刘备、孙权虽有咒骂,但是也不能不承认曹操的才能。诸葛亮则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武)吴(起)。”《吴书诸葛瑾传》描述孙权对曹操子孙三代的评价:“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铚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
唐太宗对曹操的评价从维护自己的统治之立场有曰“帝以熊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任同乎 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唐刘知几说曹操则为“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干王莽。”。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正面颂赞曹操:“知人善任,难眩以为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便,皆获能用。……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 群雄,几乎海内……。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 舍魏武将谁事哉!”乾隆帝对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评价时,视曹操为不能容忍的奸贼。毛泽东早解放后对曹操的有较深的怀念敬仰之情。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古今之人对曹操的评价往往都凭本人的意念或者立场而论。我主张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曹操这样的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来看,把人物的事迹放在当时时代的主旋律上看。评价人物的性格可以从他的为人去分析。但是评价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的功过或者意义则不能就人物和事件本身某一方面大加褒贬。跳出所谓正统观和权威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得知很多,无所谓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一国或者一民族忘记自己的历史,曾经发生于民族史上的惨痛和悲剧不被后代所记住,那是最大的不幸。然而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是许多的悲剧却会以惊人的类似的形式重新的发生。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兴衰往覆,似乎中国人很看重历史,然而许多前代国家、民族、个体的教训并不为后代所重视,于是乎近乎相同的惨剧在不同的时候相继发生。历史需要对人或者直接说是对个体的人产生影响才能体现其教育功能。这样的历史会使人聪慧,启迪人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