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5-05 09:23:13 点击数: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对学生学习后面的中国近代史很重要。朱维铮教授说:“从经济方面来看,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世界第一。从体制上来看,欧洲刚刚改制不久,他们也未必显得很强,中国为什么失败,恐怕不能够单从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方面来讲。”经过几十年的工业革命,西方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而清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道路上徘徊,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西方与东方的差距拉大了。认识这种差距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鸦片问题只是直接原因。战争的过程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明清以来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一部分人开始“看世界”。
人教版“鸦片战争”包括两个内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由于篇幅有限,课文中本来应该生动的历史变成了枯燥、概括的句式,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后人的认识。如果只知道战争发生的原因,不了解战争过程,就无法产生历史想象力,无法感知鸦片战争,理解就成了死记硬背。这样的内容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应该在细节上下功夫,有选择地补充历史资料,使课堂充实、生动。
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于对历史过程的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历史学科要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体验当时人的眼光和价值观,然后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而不单单是重复后人对事件的评价。有鉴于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注重“过程与方法”:
(1)从历史细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从清朝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和战争中清军的战法入手,思考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3)引用材料,让学生自己产生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过程中自然形成。没有细节不会有深刻的情感,空洞的说教也不会形成情感。因此本课要尽量展现细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悟。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鸦片仅仅是一种物品,本身是无罪的,就看被什么人使用。中国人对鸦片有一种痛彻骨髓的记忆,原因就在于这种东西曾经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风雨欲来
材料一: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提出如下要求: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洋行,买卖货物;第三,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再税率之外另行征税。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材料二: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件。
——摘自《清实录》
问题:两份材料说明了什么?
(意图: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想发展平等对华贸易,但清政府由于“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想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材料三:马嘎尔尼没有达到出使中国的目的,离开北京后,沿运河南下,一路考察了中国社会。“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变成半个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问题:你怎么看这则材料?
(意图:使学生理解两国存在的差距,英国在争取平等的贸易受挫后,可能会用武力强行贸易,鸦片战争存在必然性。)
二、祸起鸦片
1、恶毒鸦片
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对外国的商品基本没有需要。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一: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虎豹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材料二: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
材料三: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意图:使学生理解鸦片问题的由来,认识鸦片流入中国的危害,理解清政府为何禁烟。)
2、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内容学生阅读即可。
3、战端开启
清政府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下院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议案。1840年6月,英军到达中国,一场连他们自己都承认的“不正义、不荣誉的战争”开始了。
材料一:林则徐去职后,伊里布曾遣人前往海上,告知英方林(则徐)邓(廷桢)去职之事,伯麦摇头曰:“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岂为仇总督而来耶。”
材料二:中科院近代史研究员刘存宽说:“维护对华鸦片贸易利益的直接现实需求和为英国制成品打开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相结合,是英国对华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前者是伤天害理的贩毒行为;后者虽说是为了通商,但英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了完全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炮舰政策,悍然发动战争……因此,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动因虽有双重性,这丝毫也不能构成替这次战争肮脏侵略性和不正义性辩护的理由。”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意图: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必然性,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
4、匪夷所思
材料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两名提督、七名总兵、两名都统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国为何会失败?
教师讲述杨芳的“粪桶阵”御敌、奕经“五虎御敌”的故事。
(意图:面对这些现象,也许学生会觉得很荒唐、很可笑。但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深思:为何会这样?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思考,怎么看这种现象?)
材料二:有一位叫汪仲洋的人这样描述他初次见到的英国士兵:“鹰鼻,猫眼,红胡,双腿不能弯曲,因此不能很快地奔跑,眼睛怕光,因此到了中午就不能睁开。”
材料三: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彼(英国)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异,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问题:由上述材料,你看出了什么?
材料四:林则徐描述清朝军队被动挨打的情形:“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列戎武之人,而皆见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结合材料二、三、四,你觉得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意图: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造成的落后是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是致命的。理解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三、情何以堪
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鸦片战争结束。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内容,思考条约签订的影响。
材料一:“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割让土地当然是时人所反对的,也应该反对的。但是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或国防的重要。英国人初提香港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的。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南京条约》关于关税问题的英文本译文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个条款说明,但是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但毫无外交、谈判经验的当时耆英等人,根本没仔细研究《南京条约》的内容,在随后的《虎门条约》及附件中,把这项权利拱手相让,变成了“关税协定”。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问题:鸦片战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鸦片战争的影响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
课堂小结
蒋廷黻先生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鲁迅先生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观念是最难改变的。那么,现在鞭子已经打到背上了,中国会做出怎样的改变呢?(说明:在这一课中,如果只强调制度、经济、军事的落后,而不关注中国人观念的落后,学生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对以后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学习不利。)
启迪学生思考:今天,中国已经走上民族振兴之路,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够深入吗?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