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教学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9-04-17 15:27:59 点击数:
“以人为本”的历史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可第二天的提问检查效果并不好,很多重点知识学生掌握不牢。针对这一问题,经过认真、仔细的研讨和反思,终于发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改的出路。
“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预知语言材料,创设语言情景,探寻语言知识的规律。同时注意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着老师倒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而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中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现行的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致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从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的理念,“一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要相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观点。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精心施教,做到“目中有学生”。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把知识、技能、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