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之我见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8-12-12 08:51:07 点击数:
历史教学之我见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的教学担负着以下任务,其一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其二是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三是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学好历史课程的前提是要理解、识记重要史实,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教学有两个误区:要么是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学生背好就能考好,学生毫无兴趣;要么教学时补充过多材料,天马行空,教师讲得过多,以致冲淡了主题和重难点。近年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记忆,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生动讲述,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教学中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或者在其中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透过语言感知形象具体的内容。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课堂上,我力求举一些生动和趣味为一体的事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其消化知识,理解记忆。如在教学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就可联系它是公元三千年前世界最大的人造建筑物,也是1969年登月的宇航员能用肉眼看见的人造建筑物。补充讲一些有关金字塔的神秘传说,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埃及文明成果,有更丰富直观的认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助于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纵横联系,把握本质
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历史课程中看似独立的知识点,其实可以以某些线索(或某个专题)建立起有机联系,也可训练学生自己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有助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从整体上掌握知识。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与中国清朝时期康熙帝凡事“必躬自断制”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比较联系。在纵横联系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训练其思维的深度。
三、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世界史“ 1794-1814年的法国”,首先依据教材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和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条件,使学生认识第一帝国的建立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要逐项分析拿破仑政权对内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然后把强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制定《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将他采取的有关政策加以综合,分析拿破仑政权的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实质。再次,分析拿破仑长期对外战争的对手和目的,使学生明确其早期对外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后期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最后,将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进行综合,得出结论,并且对拿破仑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
四、加强互动,集思广益
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尤其是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老师要选择好专题和精心设计问题,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既活跃思维、扩展思维,又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如在教学“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抓住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四个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中国各阶层及有识之士探索近代化所作出的努力加深了理解,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器物之变-制度之变-思想之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为学生理解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每个事件的特点、进步性、局限性及其意义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我以为要以兴趣为先导,在纵横联系、比较、分析、讨论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