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素养需“养之有素”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8-12-03 07:15:47   点击数:

 

历史素养需“养之有素”
2011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课程宗旨。何谓"历史素养"?吴伟教授在其《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21期第3-8页)一文中阐释得很全面。他首先从四个方面解释"素养"一词。一是修习涵养,即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平时所供养;三是指素质与教养,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四是指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文中指出"素"不仅仅是"平素"那样的时间、过程概念,而是指一种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内在品质或者素质,它的构成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养"则包含了后天的教化、培育、修习、陶冶等涵义。从这些解释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引导、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1]让学生达到"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高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素养"养之有素"的三点思考。
一、创设安静课堂,给学生阅读时间
"课堂是教育最深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恢复人的尊严,教育才能重新赢得尊严,只有在这里摆正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才能获得真实的突破。" [2]课堂教学的根本诉求,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双方思维碰撞的殿堂,是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地。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占在校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有追求高效课堂的意识,珍惜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尤其是历史课堂,知识容量大,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所以教师要么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从头讨论到尾。不论哪种做法,就是不能让学生闲下来。教师滔滔不绝地将预设的内容全部讲完,至于生成的精彩,也没有逃出教师掌控的"五指山"。教师处处扶,时时引,一篇课文非要在琐碎、冷冰冰的技术分析后,教师才认为这一课的内容该交待的都交待了,没什么遗漏,可以放心了。殊不知,这样看似有序、快节奏、高效的课堂,对学生来讲不是享受是难受,不是幸福是痛苦。
"学生在课程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3]高中生学习的科目多,历史学科课时少,所以教师把课堂上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看书阅读的事情想都别想,那都是课下做的事情。不仅历史教师这么想这么做,别的学科老师也如此。可怜我们的学生每天忙于应付,日复一日,看书阅读成为空话而已。"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持久的学习方式"。 [4]在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规定:"在把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对于历史教学来讲,光靠讲是不行的,滔滔不绝只能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创设安静课堂,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心怀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气度,历史素养才能提升。
"科学家认为,儿童天生有安静的能力。可惜的是,常常因为家长喋喋不休,见缝插针的'教育',儿童的身心丧失了连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无休止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安静的能力。教师无休止的讲解也会使学生听觉疲劳,专注力下降。课堂就像弹钢琴,既有动听旋律,也有沉稳的伴奏,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才能奏出快乐健康的乐章。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时间,哪怕5分钟,只要坚持去做,日积月累也将会是不可小觑的收获。读教科书,读史料,只要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去除"话语霸权",给学生发问和表达的机会
"历史研究工作的起点是历史问题的提出。""历史研究具有问题意识,它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检验问题解决效果等内容。这种问题意识,在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目标之际,应成为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不断思考、学会学习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不要总是把提出问题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搞"话语霸权",允许"异质思维",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包括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在接触中认同,在认同中改变。
我们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课堂节奏的驾驭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定夺者,学生是教师的"仆从",一切唯教师马首是瞻。"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计作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3]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要做打火机,要点燃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种。分出时间给学生阅读,拿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在追求高效大容量课堂教学的今天,被很多教师认为是"奢侈之举"、实在大可不必。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先生在其《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一文中介绍了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考试的绝妙做法,我们很受震撼。"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你提个问题,他就能知道你的学习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更有趣的是,这个蒙先生是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你问得好,他猛吸一口烟叶子,请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你提的问题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你走人。学生是又紧张又感兴趣,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陪蒙先生喝茶。"这样的课堂,绝妙之处在于它的不拘一格,表面上自由不羁的做学问方式,实际蕴含着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渲染、熏陶的教育思想。"这种生命化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意识,教会他们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考试。"[8]
正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关键要有"摇动""推动""唤醒"的土壤和气候。
三、多视角教历史,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目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夏谷鸣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夏谷鸣称,中国高考的阅读题主要指向逻辑思维,一切判断都要依据文本;美国SAT的阅读题分为六部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这些都明显指向批判性思维。" [9]
上述这段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就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在高考指挥棒和时间紧迫的压力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容器"填满。学生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被塞满了众多的知识,其结果是有知识没文化。即使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烂熟于心,高考当中也不见得取得好成绩。因为现在的高考命题"脱教材"的趋势很明显,而"注重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方法和历史观的综合考查趋势初露端倪。"
"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过去的教学中,往往把一些经不起推敲的简单化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并用演绎法加以强化,这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僵化。新课程教学提倡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评价的多元化应该是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以"西方崛起"为命题依托,瞄准史学研究的前沿,以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作为考查目标,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来评价。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以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冲击一反应"模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评判能力。该题所引材料出自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的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还借助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费正清、莱肖尔"冲击一反应"说、列文森的"传统一近代模式"、柯文"中国中心论"等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学术视野的角度关注高中新课程,并注重对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定位,实际上设定了高考命题是以"素养立意"为主的。我们的教师只有先于学生成长,从多种渠道增强自身的历史知识,注意搜集反映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群体的声音及观点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纳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比如阅读有关事件的文学读物,观看影像资料,参与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邀请经历过相关事件的嘉宾到课堂讲述当时的情景和经历。"[10] 开放性的试题需要开放性的课堂作基础,如果平时教学不注意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评判能力就会缺乏。
"尼采把历史分为三种: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11] 这"批判"的历史,正是"思想"的历史之谓。在尼采看来,批判的思考,才是服务于现实人生的历史。而好古的、纪念的历史则是无多大效用的,甚至是有害于人生的。"思想"短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读再多历史也不会使人明智。所以需要教师把握时机"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历史的机会,学习多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的机会,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成长为一个有思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历史如现实一样,复杂不堪。没有思考的梳理,历史必是无用的一堆乱麻。历史教师要带着思想教书,突破考试领导教学的考试文化制约,从历史素养的高度去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做好自己。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