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动口、动手、乐在其中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8-12-03 07:14:34 点击数:
动脑、动口、动手、乐在其中
——谈我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一些尝试
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使之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把握学生心理,构建愉快教学情景,引导好学之乐。心理学认为愉快、欣喜等积极的情绪会使人感到舒适和满足,从而大大提高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有关心理学实验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高兴地学与愁苦地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各级情绪的教学,学生总是全神贯注,反应积极的,学习效率通常较高,而枯燥无味或采用强制手段进行的教学,学生多半消极应付,甚至产生逃避行为。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去构建教学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案,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1)生动的讲述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主要靠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到: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语言表达的形象性,除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贴切精彩的比喻外,我还特别注意以激情和真情来进行教学,对所讲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赞扬、是痛恨、是愤慨、是惋惜,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来。比如讲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时是愤慨激怒的感情,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是激动兴奋,热情欢乐的感情。这样用自己的真挚感情感染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做到了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讲授之中。
(2)运用猜谜、谚语、漫画等幽默手段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导入新课中如果导语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一节时,先给学生出两个人物谜语“捷报”和“太湖风光”,谜底是陈胜、吴广。由此导入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这样的导语妙趣横生,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适当运用有关时事政治漫画作品不但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在解放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时,课文小字部分举例:“1937年法币100元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这里如果照本宣科讲一遍也未尝不可,但总让人觉得欠缺了什么,不够生动。我引用了米谷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图中画家把金圆券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几十倍,早上起来一看,昨晚穿的一双鞋比他身体还要大,如同两条船了。在学生的爆笑声中,又有谁能否认历史学科的非凡魅力呢?
二、重知重思,指导学生获知识之乐。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字,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必在“引导”上下功夫。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知识上,而是在讲清知识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提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正所谓不单是“授之鱼”,更主要是“授之渔”。
(1)师生共同寻找良好的记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运用记忆法,只习惯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针对这一现象,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好的记忆法介绍给学生。这其中包括:凝缩记忆法;口诀、谐音记忆法;图示、数字、地理方法以及归类、比较记忆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常引导学生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并评比看谁能又巧又快记住知识点。例如:在讲述清朝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的年代“1771年”,有学生能很快运用口诀、谐音法,将1771记为“一起起义”,这样既能将年代记牢,又能将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真可谓一举两得了。
(2)诱导启发,活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重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在讲述《欧洲早期封建国家》这一课时,课文方框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在这里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会有这一结论?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进行了中西方比较。在我的启发之下,学生很快回答公元前475前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西欧是在476年,前后相隔951年,接近1000年。以类似数字证明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这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针对中学生富有极强的表现欲,我借鉴英语科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将重要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然后组织小组间的擂台赛。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能力之乐。
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过程。”我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锻炼和培养其能力的作用。
(1)组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组织讨论可说是一种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述秦始皇这一人物时,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评价秦始皇的辩论赛。正方观点为: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观点为:秦始皇过大于功。一开始正方代表便振振有词道:秦始皇在政治上来六国,统一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此时反方代表立即反驳道:“请注意,秦始皇虽统一文字,但他却是一个很残暴的君王,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控制人们的思想。”
话音刚落,正方代表又道:“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他统一文字却是功不可没的,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此时整个课堂变成了群言堂,就像电视中播放的大学生辩论会一样。“正方”与“反方”激烈交锋,最后老师担任评委,又做总结陈辞,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点。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都吸引到这场辩论中来,而且促进了他们动脑,钻研问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分析思维能力。
(2)角色表演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对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观察认真,思维活跃。
例如:在讲述《清朝的文化》文学与艺术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范围有限,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是很熟悉,怎样才能更好体现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呢?我选了“范进中举”这一段,在课前我先写好台词,然后让几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分别扮演范进、范母等角色,“范进去市场买鸡”、“官差报喜”等情节环环相扣,座位上的同学都盯直了眼睛,生怕错过某一细节。当扮演范进的同学咕咚一声倒在地上大叫“我中了,我中了”时,同学们忍不住全场大笑,整个大约五分钟的小短剧却让同学们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采用这种形式与满堂灌相比,效果就勿庸置疑了。
四、大胆放手,品创新之乐。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更需要创造性。
(1)实践教学法。可操作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说是更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讲述埃及金字塔是奴隶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同学们都会问当时没起重机,那么重的石头是如何堆砌起来的呢?在这里我采用实物来模拟:先用纸折成几个长方体当作金字塔的底部,然后又用纸折成一个斜面当作斜坡靠在底部旁,这时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将一个小木块(当作重石)沿斜坡向上拉,很快小木块就被拉上了底部,依次类推,一个个小木块就沿斜坡拉上来,移去斜坡,“金字塔”就显露出来了,这时已不用我多讲,在举手投足间同学们就知道埃及奴隶是用什么方法砌金字塔了。瞧!这是多少轻松、愉快的教学!
(2)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学生讲课+教师讲课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讲课,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例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时,我事先让学生在课下准备讲述四位航海家的历程与贡献,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按抽签方式到讲台上讲述,再给予相应的评分,最后由教师来归纳总结。实践表明,这样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使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兴奋感,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以及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效果,都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前进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去学习、探索和追求。我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这一尝试不正是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最好例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