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三部曲”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8-10-11 09:07:33 点击数: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三部曲”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其核心是教学效益。”教师通过课前有效设计、课堂有效教学、课后有效反思三个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获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谈谈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粗浅看法。
前奏——课前有效设计
1.依据课程标准,剖析教材
教学设计是否准确把握教材地位,能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保证教学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为此,教师必须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计划。
《江南地区的开发》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课程标准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前两个子目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可以视为第一、二子目的大背景。第三子目讲述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表现和影响。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进行,把看似零乱的三子目四内容,梳理成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和结果两条主线,使教学线索更简单,教学主题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把“江南地区的开发”确定为重点。至于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原因,这过程不太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确定“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难点。
2.根据学生实际,分析学情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前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情况以及思想状态。本课设计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积极动脑、动口和动手,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有效教学理论,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确定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同时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曲——课堂有效教学
1.视听导入,创设有效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视听导入的利用,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产生强烈冲击,促使大脑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本课教学中,播放《忆江南》VCD,通过视觉、听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视觉听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什么时候好起来?是怎样开发的?你知道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吗?从这些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
2.师生互动,探究有效过程
课堂教学是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历史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多维互动,使历史学科的内在联系更紧密、更易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认知能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此外,通过同行听课评价,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更有效地体现出来。
在“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教学中,通过讲解,了解西晋建立,继而统一中国,引导学生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联系新旧知识,效果较好。随后提出“西晋统一为什么却很快灭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西晋灭亡原因。播放VCD学习“五胡内迁”,让学生探究“五胡内迁带来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学生分析指出内迁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影响,促进民族不断融合。进一步说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指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感知直观历史信息,提高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体现了师生探究过程的有效性。
讲授“淝水之战”时,引导学生应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描述淝水之战的经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前秦80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双方的领导者、将士的情绪、战术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针对苻坚骄傲轻敌,提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否犯过骄傲自大而后悔莫及的错误,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观察《江南地区的开发》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能。探究“北方人口南迁”原因时,结合福州历史“八姓入闽”,感受“历史就在身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教育学生友善对待身边外来同学,和谐相处。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呈现本课教学的亮点。通过完成江南地区开发简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比“司马迁描写的江南与《宋书》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及其原因?”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也培养学生掌握了对比方法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达成教学过程的有效目的。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结构。特别强调: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今天社会的安定稳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学以致用,拓展思维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放眼未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搭建课内外联系的桥梁,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社会热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环节探讨“结合本课学习,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给今天海西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学生可从“国家安定稳定”“社会和谐”“注重人才交流”“团结协作”等方面畅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做到既拓展思维能力,又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尾声——课后有效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自我反思,对照教学设计,整理教学思路,审视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哪些设计取得预期效果?哪些片段值得仔细品味?哪些突发事件要调整设计?哪些环节有待改进?
1.总结成功经验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地设计教学的各环节。教学中充分利用VCD、图片等直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真实感,体验“历史就在身边”。尤其是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2.查找不足之处
无论设计如何完善,教学环节多么成功,难免疏漏之处。教师课后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淝水之战”教学中,探究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探究,导致对教材挖掘还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长度,加大教学深度,切实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3.注重学生反馈信息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反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思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特见解,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师生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针对教与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实践证明,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途径,不断地实践、反思和勇于创新,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理想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