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课堂提问易出现的误区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8-04-02 14:42:16   点击数:


历史课堂提问易出现的误区
一、课堂提问内容上的误区:
(一)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一些教师课堂问题太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判别式提问过多,“对吗?是不是?能不能?”这种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就有一半的成功率。试想,一堂课就 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表面上,执教者层层设问,步步紧逼,学生大多人云亦云,课堂气氛热烈。这种方式易造成滥竽充数,学生思维活动的层次较低,个体素质得不到普遍提高。
(二)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性是对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问题不要太简单直露。教师的提问应尽可能地去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但现在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在提问中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实质上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更不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出的问题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一个问题针对一项任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更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无休止的提问。课堂上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就会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
(四)提出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同时,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果课堂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就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五)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距较远,偏离了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爱好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但一些教师只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不大,甚至无关,偏离了主题,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热闹,但有可能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提问做不到有的放矢,只会浪费时间,保证不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提问方式上的误区:
(一)提问时缺乏循序性。
课堂提问要有循序性,即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随心所欲,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所提出的问题要么太难,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与热情;要么太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要么问题太空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过短、或者干脆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结果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无法学会去思考而形成逻辑思维。
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三)提问不能灵活应变。
课堂提问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独特见解。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对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课堂提问对象选择上的误区:
(一)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喜欢按座位逐个提问,或按名单顺序逐个提问。这样轮到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前准备自己的问题,而对其他的问题“不闻不问”;轮不到的同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起哄,破坏课堂秩序。也有一些教师喜欢先点人后提问,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被点到名的学生由于不知将要问到什么而造成精神紧张,回答就难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再有一些教师随意点名,常常出现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是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
(二)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有时,一些教师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对于忘了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有意地问他一个家庭作业上的问题;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问他问题;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的学生,问他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对于回答问题很粗心的学生连珠炮式地追问。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些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四、课堂提问结果评价上的误区:
(一)对学生的回答分析评价不足。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再有,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否合理,只要和教师预订的答案有出入,就往往被否定。这样的评价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评价应尽量肯定学生的合理认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要在还没有作出探询之前就给出自己问题的答案;不要阻止学生把回答说完,就算是错误的回答。
 
(二)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 不正确”,这种评价会使学生更沮丧,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评价。“非常好,很准确,很全面!”,“语言很流畅,表述也很清晰,但稍有些不全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你的回答还有些问题,你再思考一下,看看有没有补充的”等等。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不要忽视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也不要不允许错误的答案。教师应该经常地试用一些更宽泛的标准,而不是对错的标准,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回答问题时的感情和知识上的奖赏。例如,除了对准确的答案表示奖赏之外,还应该对最新奇的、最超前的、最实际的,最有启发性的回答表示奖赏。这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和激动。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