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用生动的故事活化历史人物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7-12-12 09:37:06   点击数:

用生动的故事活化历史人物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我们师生面对是严肃的历史教材,总要围绕着考试要点来转。能不能让历史课堂多些趣味,在趣味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眼界,这也是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
历史是离不开人物的,可是打开教材,对人物的描写少之又少,如何让人物在学生面前更加立体呢?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就应该补充更充分的事例,这样才能在事例中认识了解这个人物的品性,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物的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学生对历史人物也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认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了一些资料,通过人物故事让学生对古代史人物有了生动而且具体的了解。比如灭夏的商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伊尹又是如何助汤发展壮大,学生对此茫然不知。于是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商汤外出,看见老百姓张网捕鸟,这个好吃的汉子突然仁心大发,说向四面都张网过于残忍。他告诉百姓应该“网开一面”,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中间的那个,让飞禽走兽有逃生的机会,直接扑在中间那扇的,才是命中注定该死的。这个故事很快传开,商汤成功地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仁义的形象,再让学生看历史课本上图片对照下“夏桀把人当坐骑”的插图,学生对商汤的仁慈有了印象。那么这个商汤如何成功灭夏得天下,还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这是底层的奴隶──伊尹。伊尹认为治国如做饭,要把握火候。做菜要耐心细心,实现霸业也要沉住气选择最佳时机,于是他与商汤演出了场苦肉计,伊尹假装狼狈地向夏桀求庇护,其实是为了在夏桀底下收集了大量情报。三年的潜伏卧底工作后,伊尹出色的收集了从军事到经济,从地理到民意的情报。接下来他们并没有直接对夏发动进攻,按照伊尹的建议,做菜下调料有先后之分,讨伐敌国也是如此,伊尹帮助商汤列出一下个由近及远,由弱及强的次序,攻打那些甘做夏的羽翼的国家。〔1〕比起课本上平铺直叙的一小段文字,我的讲述让学生对伊尹这个用“烹饪改变命运的小厨子”有了更详细的印象。
课堂上引用些古代历史典籍可以加深学生对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全方位的认识。在介绍大名鼎鼎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时先介绍孔子的名言:他曾在山水间深情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激发学生对生命之流的珍视。
我们的历史课本只是叙述了孔子的教育与政治观点,可是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是很了解。《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意思是说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我们从中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对于学习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有一次,叶县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很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诉先生。孔子对自己有过一个精彩的自我介绍,他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呀!他一发愤时,连吃饭也会忘了。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觉。”孔子急急地嗔怪子路说:“你为何不这般说呢?”一副快乐老顽童的模样,跃然纸上。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人邻居,对他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好像什么都会,却没有一样可以让你成名”,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神态即是自嘲也是玩笑。这些都是《论语》中的记载。〔2〕
那么孔子他的智慧体现在哪?老师再进一步举例说明。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人们要学习“六艺”其中就有“御”就是驾车。孔子不但会驾车,还能从驾车中揣摩出道理来。他特别欣赏《诗经·郑风·大叔于田》里面的一句话“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意思是手握着马的辔头,缰绳就如同在编织花纹一样,缰绳驾驭下的马就好像跳舞一样,兴高采烈 地在奔驰。孔子说,如果治国也能够这样子,统治者居于一方,民众、官员欢乐得为你工作那多好啊。孔子讲驾车与政治 是相通的,驾车是管理马,政治就是管理老百姓。驾车有两样东西很重要──嚼口和络头。掌握好这两样东西马就听话了。管理国家也依仗两样重要的东西──德和法。能依法治国、以道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样一说学生对孔子的智慧非常佩服了。〔3〕
课堂教学中还要对书中的人物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疑问后再补充故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化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在处理人教课本七年级第43页的扁鹊人物图时,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他穿上龙袍?民间传说,宋嘉年间,仁宗皇帝赵祯患病,米水不进,众多御医皆因医治无效而被杀,后一李姓太医建议去鹊山庙求神方,仁宗便派他前往。夜里仁宗忽梦一鹤发童颜的老翁踢其腹,痛醒而病除,信为扁鹊神灵所为,感恩戴德,遂封扁鹊为“神应王”。
相传扁鹊遇害后,内邱蓬山脚下焦子村和狼家庄的人们悲愤万分。他们为感激扁鹊舍医送药的厚德崇恩,赶到秦都咸阳,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把扁鹊的头颅背回来,埋葬在蓬山脚下,九龙江畔,并在旁边修建了扁鹊庙,树碑立石,永远纪念扁鹊,尊称他为“神应鹊王”。今天,我们虽然见不到扁鹊庙兴建时的碑刻,但可以见到一座元碑,完好的树立在庙门西侧。这座碑是元朝太医颜天冀在至元五年(1268),奉旨重修扁鹊庙时所建立。…扁鹊庙里保存的一块明碑说:扁鹊“王爵之封,碑志未详,要之,所由来者远矣。明正天下,以正祀典。凡山川神,谬王之号,率加厘革,而是庙如故”。这就是说,明朝统一天下,统一祭祀的标准,全国各地供奉的神,凡有错封王号的,都要纠正,而祭祀扁鹊的神应王庙不在纠正之列。看来,明朝皇帝还是尊重了人民的意愿,承认扁鹊享受王爵的待遇。扁鹊享受王爵在民间可以说由来已久,在明朝得到皇帝确认。那么,扁鹊像穿龙袍就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事了。〔4
在课堂上引用趣味小故事来说明历史人物的优秀,学生更有兴趣探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比如我在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说了三个小故事,一个是李世民废除了笞背之刑。他在阅读医学著作发现了人的五脏六腑全都靠近背部,深思良久后说“现在的法律规定用鞭子棍子抽打人的背部,背部的五脏六腑都是人的重要器官,怎么能够受的了呢?”于是下令废除了笞背之刑。正因为最高统治者这样为老百姓着想,唐朝才能走向和谐社会。第二个故事是制定了死刑复审制度。有一个人到处发表反政府的言论,被缉拿归案处斩。可是办法人员经过调查认为这个人平时就胡言乱语,有疯病,不应该斩首。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下令马上斩首,可是一会他反悔了,想再阻止,那边人头已落地了。于是他把律条拿过来,重新组织大家研究制定了一个执行死刑的反复核查的律条,这就大大降低了冤假错案的概率,也给了那些被冤屈者一个申冤的时间。李世民知过就改,这项制度不知挽回了多少人的性命,也给后来的法律制者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第三个故事让学生吃惊──生吃蝗虫。刚做皇帝不到两年的李世民就遇到了一次很大的蝗灾,而且还就发生在京城的周围。李世民与大员们亲临现场,他抓住了几个蝗虫后,对着手里的蝗虫教训道:“老百姓把谷物看得比他们的命都重要,而你们却忍心毁坏,我宁可让你们吃掉我的肺肠!”当周围大臣阻止时,他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我在替老百姓承受灾难,不管什么病也不能回避!)说完一口吞下。学生听后为之动容,李世民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做了很多的大事,更是因为他做了许多有关民生的小事,并且从这些小事推而广之,让它们使更多人受益。那个贞观时代,能不会是盛世吗?〔5〕
总而言之,在平时备课中老师要多方位吸取各方面的信息,广泛博览,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小故事使人物叙述更加形象生动,使历史人物摆脱枯燥化、脸谱化,从平面的书本中站起来,变得更丰满鲜活,深入学生的脑海,从而掌握历史事件,达到教学目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