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实照进历史课堂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7-11-21 08:36:48 点击数:
让现实照进历史课堂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自己的历史课堂显得鲜活些,生动些,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地思考。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现实成为学生踏入历史的桥梁,应是最好的途径。因此在上课时,我都尽量将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比如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谈到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联系当前的“本·拉登之死”、“空袭利比亚”等等,在讲鸦片战争时联系现在的毒品危害及禁毒运动。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带领学生行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课堂充满生机。
作为一名学科组长,率先上一节公开课责无旁贷。我选择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接触过,但学生都还没有走上社会,对政治制度还没有亲身体会。尤其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以为如果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效果会不一样。现实就是最好的资源,我们学校有一些藏族孩子,如果能让学生去访问他们,了解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情况,是再好不过了。
[教学过程]
公开课开始了。我对学生说:“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和一些藏族孩子朝夕相处,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这些藏族学生到安徽来,到我们学校来学习呢?”学生们一听,都在窃窃私语。他们对藏族学生,从最初的新奇,到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不过藏族孩子到这里的原因,恐怕他们都没想过。终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是不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学习条件好些?”我又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来呢?”“是国家的政策吧.”“是的,国家在教育上实施援藏政策,让西藏的孩子到内地学习,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在这里学习的费用,包括伙食,都由国家承担。”下面顿时哗然。我趁热打铁:“大家知道国家对西藏还实行了什么特殊政策吗?”就此引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新中国实行这项制度的原因。接着我请一些学生就他们对藏族孩子的访问做一些展示。上课之前,我给班上同学布置了一项任务,让他们去访问我校的藏族学生,了解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在这个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都很积极,虽然是公开课,后面坐着不少老师,但他们的热情丝毫没收到影响。历史课代表首先发言,他访问了一个叫卓玛的藏族女孩,卓玛告诉她,在西藏山南地区,政府和很多机关的领导是藏族人,很多事情都是藏族人自己说了算,他们感觉西藏就是藏族人民当家作主。还有的同学非常细心,她把藏族孩子的讲话录下来了。这是一个叫扎西顿珠的孩子,她用还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道,她的祖父小的时候是个农奴,以前过着非人的生活,主人稍不如意就将祖父毒打一顿。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了,推翻了农奴主在西藏的统治,他的祖父可能早就被折磨死了。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祖父分到了土地,过上了新生活,这才有了他的爸爸和他们一家。他祖父生前常常念叨新中国好,共产党好,叮嘱他们要听党的话,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让西藏建设得更好。还有的同学说,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很多情况有别于内地。比如西藏的节假日比内地要多,除了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西藏的工作时间要比内地要少,这可能是考虑到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的原因。对于学生的发言,我感到比预想得要好。他们确实走到藏族孩子中间,去调查,去倾听,做到了从现实素材中寻找历史的影子。这正是我设置此环节的用意。我总结道:“正是因为国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这才有利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发展繁荣,促进祖国的发展。”
本以为可以结束这一环节,进入下一环节了。这时,汤龙飞同学好像有话要说。在我的鼓励下,他站了起来,:“老师,我想问一下,既然民族区域自治这么好,为什么几年前拉萨会发生打砸抢事件呢?”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而且这也是个敏感问题。我是回避,还是直面呢?对于本课,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教材最后的内容放在开头。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继续在这上面花时间,是不是会耽搁这节课的时间?我听过不少公开课,知道时间能否恰到好处也是一节公开课成功的关键。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很可能被扼杀了!而且,这个问题的提出,表明该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心。是鼓励学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师的态度和引导很重要。我决定还是直面这个问题,在心中梳理答案。首先我向学生解释了3.14拉萨事件的经过,指出这是达赖集团精心策划的恐怖事件,旨在破坏西藏安定团结的局面,这并不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得不好,不得人心,西藏人民也是受害者。在拉萨事件中,一些藏族同胞不顾自身安全,保护汉族同胞,这恰恰说明了国家在西藏实行的民族政策深得人心。最后,我指出,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这些事件,说明当地有不稳定因素,我们更需要拥护国家的民族政策,让少数民族同胞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作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校园里和藏族学生和谐相处,友好相待,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完后,我让大家阅读教材,指出除此之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还有哪几种政治制度。随之,逐一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让我收获颇多,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善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高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造成课程资源利用的局限性,使得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课堂、书本中而忽略了学生生活和密切接触的事物。要大力开发、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于我校来说,了解少数民族及民族政策,西藏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对藏族孩子的访问,了解到西藏地区的现状,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发挥的重大作用,体会到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优越性。独特的校本资源的运用,丰富了历史课堂,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感悟历史的意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增长知识知识.开拓视野的资源。
启示二.将历史与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
启示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契机。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我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任何没有历史的事物,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我们往往要回顾历史。清人龚自珍就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同样,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使他成为一门灵动的,充满哲理,富有情趣的学科,就不能就历史说历史,而应该把现实生活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如此,才能打破书本内外的界限,感受历史的智慧,体味生活的价值。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让现实照进历史课堂,我们的教学必将流淌出清冽的甘泉,我们的课堂也必将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