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7-09-29 15:24:08   点击数:

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从1968年起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加以倡导和实践以来,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老师提倡构建生命课堂,生命教育一度是很热的词,但现实中学生从小学到博士不断自杀的消息不断出现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上。固然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我们都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责任,是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学校教育的事,好像与我们都没关系。本人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想谈一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粗浅思考。
说实在的,从出生到现在,没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生命是什么,对于生命的理解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出来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只知道自己要学习,考学,挣钱,考上学能挣钱就有好日子过,从没有人说过健康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待死亡也没有什么惊奇,我们参加过的有关死亡的“白事情”也很多。我们在中学阶段的思维是只往前看,很少往后看。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因不会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选择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方式,即自杀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个案,让人惋惜不已。
关于生命是什么,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人的生命是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人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受动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有的学者认为,人之生命要做到四个面对与和谐,这四个面对是面对自身、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他人。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不管哪种说法,其实都离不开这三种关系,即生命与肉体的关系,生命与社会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教育中多强调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而经常忽略生命与肉体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由我们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取向所决定的。
人的生命首先是肉体生命,肉体生命是基于各项功能正常的肉身而存在的生命,是从受精怀孕到死亡的过程,这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没有肉体,人的生命就不能存在。其次是社会生命,这个生命来源于围绕肉体生命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最核心的是与父母的关系。随着人的成长,社会交往圈子的扩大,人的社会生命在逐步地扩大。第三个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源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种与类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的种生命的延续,人只有从自然界获得食物才能满足肉体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才能存在社会生命,处理自然生命的关系。在对肉体生命、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的思考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上升到高层次,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大多数人其实都生活在肉体、社会、自然这三种生命的基本层面,如果能解决这三个基层问题的认识,生命的基本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社会、教育等环节都没有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此,本人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思考求教于历史教师同仁。
历史新课程安排的内容是重大的,宏观的,叙述的是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和大线索,目的是“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样的思考和安排是比较好的,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命教育的关系仍然很难直接联系起来。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还需教师在课程内容与设计上作更多地考虑。
首先,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理解肉体生命。历史离不开社会中的人,离开人就不是人的历史了。在历史课程中,有许多涉及肉体生命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有许多战争、屠杀、疾病、自然灾害让无数人死亡,失去了肉体生命,历史留下了凄惨的一页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良好素材,可惜因为我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不足或者忽视而没有重视起来,没能很好地发掘其应有的价值。在课堂中通过图片、影像等直观资料让学生了解肉体生命的脆弱,引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爱护自己的身体,明确健康的肉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理解在历史中,那些曾经面对死亡时渴望活下去的愿望是何等强烈,但在那时的环境中,生命所赖以存在的肉体因遭到无情的杀戮而消失了。生命也经常受到饥饿、瘟疫、灾荒的威胁,经常痛苦的死去。我在上到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时候,为短命的秦朝寻找原因,其中有一条是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我让学生想象在秦始皇的时代的生活状况,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没有通信工具,没有药片,没有袋装食品,没有磨面机,没有家用电器等等,被征往几百或几千里之外的边疆去戍边或修长城,让学生假设自己被征发到那样的地方去,会想到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结果会怎样?许多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在现代的条件下想象当时的境况,但当引导他们以当时的条件想象当时的境况时,学生会觉得太难了,生命在那种情况下会随时遇到风险,我最后总结说,正因为人们都面临着各种死亡情形,所以最后秦朝的百姓才不怕死地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反过来也说明了人们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活着要拿死亡来换取。在现在社会和平安定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我们要努力的好好活着,不要人为地在遇到不舒心和挫折的情况下就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方式和态度。在2006年我在学校做过一个市级课题,课题是《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我刻意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历史上发生的灾害和瘟疫等资料以及近些年发生的车祸、灾难等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图片内容,再讨论生命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学生的反响很大,也很震撼,对学生理解生命是什么有很大的作用。但在一般的课堂上,这样的内容是很少见的。虽说三位目标是一体的,但大多数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社会和生命的思考是脱节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命。如果要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命,其实就要从学生亲身体验做母亲的辛苦、生孩子的疼痛、抚育孩子的艰辛、父母对孩子的爱等内容做起,一点一点来引导学生来理解家庭和孩子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步培养关系意识,再引导孩子理解社会生命。对于历史课程来说,历史课程中涉及许多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大多数都是历史上有着重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在课程中,对这些人物内容的介绍往往是理性的、简单的、线条化的、政治化的,很少介绍其家庭背景和成长背景。许多人的政治生涯与庞大的社会人际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些鲜活的内容只能在其传记中才能看到,如果学生不看传记的话,很少能看到一个人复杂庞大的人际关系,也就很难全面理解政治人物的社会生命,将人物简单化,将历史简单化,将社会理解简单化,也就很难理解社会生命。其实许多历史人物会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会处于逆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历史人物会选择忍耐和等待机会来改善人际关系,而不是选择轻生等方式来摆脱人际困境。毛泽东在江西时因为军队问题处理不当,被人解除了一切职务,在江西闲待了三年。邓小平三起三落,也在江西建新拖拉机厂呆过三年多的时间,这些都可以说是挫折,但邓小平在江西拖拉机厂是静待时机,承受挫折,思考问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遇到人际挫折时,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历史课程中,在涉及历史人物时,介绍历史人物的成长社会关系是必要的,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不是单线成长的,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影响其成长的,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只有经过挫折和压力,心智才能成熟,处理事情的能力才能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在人际关系中才得以体现,社会生命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存在。当然社会生命由于个人活动的圈子不同,社会生命的体现方式也会不同,但社会关系对社会生命的价值是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像洪秀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陈独秀、毛泽东、拿破仑、罗斯福、斯大林等历史人物,在谈到时适当增加他们的经历和人际关系,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了解他们在历史舞台这个大社会中的价值,同时也了解他们构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学习他们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概念的输入,加强学生对社会生命的理解。
第三,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生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一个类而已。我们生活在自然中,和自然界的其他类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与其他类有着同等的地位。同时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生存资料,对自然又产生反作用。在自然面前我们要有份敬畏的心、宽容的心和爱心。我们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自然界也会对人类进行惩罚,我们要理解我们人类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人类的渺小,正确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人类面临在特定时间发生的自然灾害,让学生理解当时人的艰难;在介绍人类的一项项重大发明和发现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人类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的意义。如今从农村到城市,学生几乎都脱离了劳动,很少有劳动的体验与感受,历史教师通过介绍古代、近现代的劳动工具与工程,认识劳动的意义,也认识劳动的艰辛,促进学生理解劳动是我们与自然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发展生产不时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我们的生命与自然联系起来,认识活着的意义,活着就是要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的交流,获得生存资料,同时也要保证人类种族的延续和与自然其他种族的和谐共处。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内容适时的用渗透的方式给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理解每种生命的形式与内容,正确认识生命过程的曲折性与多样性,能正确对待生命及生命中遇到挫折问题,增强抗挫折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柔韧度。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