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7-03-13 07:07:20   点击数:

历史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煞费苦心创设的历史情境只不过是“花架子”。这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无效的。那么如何有效实施情境教学?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1、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切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历史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的情境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情境的例子应该是有趣的和学生熟悉的。这些例子最好是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过的、容易观察到的,或是被广泛报道的。下面以课例分析实施策略。
课例一:“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片断
(引入新课)上课开始,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教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会唱吗?(有几个学生开始跟着歌曲唱了起来,继而会调动大部分人,气氛热烈。字幕在幻灯1上缓缓出现,最后定格。突出其中的一句歌词:“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教师: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大家都知道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学生回答)
教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课例提供的创设策略:
在课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中国共青团团歌,一下子就能把学生从课间休息的放松状态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同时学生能跟着歌曲自由的哼唱,既能为整个课堂奠定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又能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五四运动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的基础上,教师马上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之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提出言简意赅、不冗杂,不拖沓,学生的学习状态马上由兴趣转到对重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对这个学习的重点内容主动性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种设计正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们的理念:“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悦地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外,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主动性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地构建。所以,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是真正有效的。
2、创设突出学习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的情境。
落实重点,解决难点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学生眼里却往往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仅靠教师的讲授也往往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如何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下面以课例分析实施策略。
课例二:“ 鸦片战争”的教学
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知识底细的基础上,归纳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那么,如何在这个重难点如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问“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那么学生听来恐怕很有老调重弹的感觉,难免会认为历史教学不外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老一套,不仅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甚至有可能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采取以下设计,可能效果就完全不同。
设计一:
教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从非洲绕过好望角,19世纪的交通还不发达,要来中国耗时数个月。那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设计二:
(投影打出《虎门销烟》,介绍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第一浮雕)
教师:该图再现了什么画面?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禁烟引发的还是别有原因?英国称之为“商业战争”对吗?
课例提供的创设策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学生兴趣学习的策略之一是超出预期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处理教学内容,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课例二提供的两个设计超出了学生预期的想象,学生必然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不可能不分主次、轻重每个内容都设计历史情境,这样会使到学生因为枝节的干扰而弱化了主干知识。例如:如果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鸦片战争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叙述战争的过程或者过长地播放《鸦片战争》影片,当然学生会有兴趣,不过这只能当作是一节历史兴趣课,而不是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初中历史课堂。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