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升华的策略与研究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7-03-10 07:06:37 点击数:
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升华的策略与研究
所谓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和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能主动、积极、执著地学习,从而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就是主要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那些教学手段,通过怎样的教学技巧,达到激发、调节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最终促进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的过程。
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激发学生情感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热情和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是生命,就有其独特的行为和活动,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行为必然也由动机激发产生,即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外在的则表现为对学习的热情,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而学习,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能够说明学生愿意学什么的原因;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而这种对学习的热情又会转化为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学习需要热情,教师如何激发出学生这股求知的热情与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如何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重要。而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且相当有个性,高考已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教师也不再是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日益受到重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切实实行历史教学中关于“以史导论”、探究学习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的情感对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历史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中适度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切身的体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⑵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生学习也需要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情感的促进能推动思维的培养,思维的发展能够完善学生的情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指出:无意义学习,如记忆无意义的音节,仅仅是一种与心有关的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这种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与无意义学习相对应的是意义学习。罗杰斯的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强调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参与,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也与学生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了。而有经验融合的学习往往因为学习的投入而不会马上就被遗忘,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现代社会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快,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之以前也有很大地改善,这使得一方面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古代历史乃至近代历史,不理解那个时代的那代精神和奋斗目标,因此简单地让学生记忆书本的内容既无必要也不科学;另一方面,新世纪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当的多,同时也有能力运用现代技术以及参与各种活动获取这种知识。所以,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和经验因素的参与。故教师在课堂中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历史情感,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在结合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加强其探究能力的培养。
⑶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他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开创了“体验课程”。体验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素质教育精神。新课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进行自己的探索,找到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所以情感的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智慧并获得历史的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特点,迫切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情感的意识,这是讲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课堂要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地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一一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那么,历史课堂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情感,更好的促进历史教学呢?
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教师的三个“一”,即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这时如果教师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呈现“活”起来,如将三个“一”变为三个“二”,即二片——卡片、图片,二带——录音带和录像带,二机——电视机和计算机,其教学效果将改善不少。因为教师可优化组合这些媒体手段,将音乐、音像等视听材料镶嵌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直观教具的结合,呈现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用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这种做法注重学生的体念、感悟、个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课感兴趣的积极情感,倍受历史魅力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历史教育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组织形式或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认知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横纵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这里尤其需要提倡的就是研究性学习法,教师把学生按各种规则分成几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努力完成课题。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在问题解决中获得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重点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索需求,使其因教学形式游戏化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有趣感到愉快,从而摆脱了以往因对历史学科错误的认识而产生的厌烦情绪,由此获得能力的提升。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带有情感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总之,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时而异、因课堂而制宜,选择每节课堂的正确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激发并保持良好学习情绪。而积极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是一个师生情感得到充分沟通,教材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开掘,各种教学的物理条件得到充分调动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营造积极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十分有效的手段。这是新时期历史课堂现代化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法千奇百怪,但历史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正像课标所叙述的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公民。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历史课标的要求,实现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呢?
实际上说历史好教,也好教因为整个历史着重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叙述了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立体画卷;说历史难教,也难教就其自身特点来看,一方面,它时空跨越大、人物事件杂、概念观点多;另一方面,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境性较差,内容又包罗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阶级、民族、对外、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其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国别相殊、人事纷繁。要使学生不仅能够而且乐于接受这些较繁杂的客观历史知识,有效地完成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这历史教学三大任务,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保证经过加工处理的历史知识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又要保证这些知识传授出去艺术性、情感性,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经常保证一种“乐而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思想教育、完善人格,也就是收到“寓理于情”、“以情促知”、“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即所谓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