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方面抓好历史课堂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6-09-26 13:37:48 点击数:
四个方面抓好历史课堂
一、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好奇心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读书贵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不疑不得。”可见好奇心对读书是多么重要。在哲学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求知的动力。每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均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疑问,其中不乏有着对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不停地向你请教。他们的这些问题在很多老师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诞不经的。这时我们最好能给学生作详细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诞的问题,也说明了学生对历史起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课堂内容。只有保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群体的集体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无论是辉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情感。像遇上“端午节”、“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这样的特殊日子,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明白“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意义,抓住一切时机告诉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与耻辱的一幕幕事件,并联系今天的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由大到小,落到学生个人的行动上来。比如在讲工业革命时补充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问同学们“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勃兴的道路。通过这些讲述,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学习历史将不再停留于“记、背、考”的层次上,而是用一种了解自己民族过往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讲述要形象,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都会反映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科却兴趣不大。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教材编得往往会过于枯燥,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故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得生动形象,是每个历史教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内容上讲,要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形象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即可。初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主要的,即使用多点时间讲一些课外的历史趣事趣闻,少讲一点书本内容也很必要,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自觉投入时间去学习。
四、要采用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有教育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可以在嘈杂但单调的机械声中酣然入眠,却往往难以在无规律的较低声音中睡去。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会昏昏入睡。故此,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采取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围绕着“中苏改革成败的原因?”的问题采用辩论赛形式;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穿插展示历史题材的图片,有时可以播放有关历史的歌曲,如讲到改革开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讲抗美援朝时,可以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在听歌中体验历史等等。
我们能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以“好奇心”去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并且利用多“形式”的教学去指引学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