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匠心独具的“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6-04-18 08:36:46 点击数:
运用匠心独具的“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 “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语”设计尤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就一些教学中的方法作点初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情境,产生共鸣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如在《劫难中的抗争》中“火烧圆明园”一目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四、引诗词,形成对比
引诗词,形成对比,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中“开元盛世”一目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学生先从诗词中得到一定的历史轮廓,然后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充分的认知历史。
五、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昌盛的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 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六、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中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能把生硬的理论浅显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比如我在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有了初步认识:作为秦帝国的建立者,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但统治时期施行暴政、大兴土木,他是一个典型的暴君,,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如何来全面地评价秦始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统治期间推行了那些措施及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主要分析他的历史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然后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最基本的方法。
七、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 比如在讲《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中“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一目时,我先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下我们泉州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学生马上踊跃地回答:“开元寺、清真寺、灵山圣墓……”,听了学生踊跃的回答后,我马上地加以引导:“哪同学们看过开元寺内保存的南宋古船吗?清真寺、灵山圣墓又见证了泉州的什么历史现实呢?”。等学生陷入思索的时候,我紧接着引导:“南宋古船、清真寺、灵山圣墓这些古迹共同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情况,当时泉州呈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南宋以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这一介绍,马上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激发学生浓浓的家乡情。然后,我才引入课题:“那当时全国的海外贸易情况如何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过这种导入法既达到了教学中融入乡土教材的目的,又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教材内容。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