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6-04-18 08:35:54   点击数: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合作。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以往存在着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在教学实践中,新学期第一次走进课堂时,我就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当学生回答说“50位”时,我笑着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51位。”学生疑惑地看着我,个别学生还重新点起了班级人数,这时我微笑着指着自己说:“大家看,还有一个在这里呢!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好不好?”学生听完我这句话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更为温馨和谐了。我想,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就应建立在这些细节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体验到尊重、友善的师生之情,他们愿意和老师讲真心话,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课堂上不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信任的对话。营造这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不仅使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因材施教,达到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二、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建立小组式的交流合作关系。
小组合作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合作研究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行为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只有与别人沟通和互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既是学生之间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这种情感因素不仅会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非认知品质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班级学生按自愿原则组成3——6人的学习小组,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一般是由兴趣与基础相近,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并且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个别学生性格差异而导致的离群现象。在小组内,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一种身份和职责。如:擅长管理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或由小组成员民主推选组长;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担任外交组长;擅长写作的学生担任文字组长;擅长电脑操作的学生担任资料组长。这样整合了学生的各自特长,使整个小组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组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组员达到目标,起到了兵帮兵的效果,从而最终也达到了小组学习的总目标。同时在课堂分组讨论时由各小组长指定专门记录同学,哪位同学发言的具体内容及他的姓名都要如实记录,最后在学期末整理成讨论集,并给予每个同学相应的评价。这样就把学生间的个体竞争变成了组内合作、组内竞争,也使得原来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还会在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等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性格十分内向的同学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在同学面前我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我想这也正是新课程赋予教学新途径的一个亮点!
三、与家长进行交流合作。
家长的智力或专业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当我们开展某种课题研究时,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在开展“了解身边的历史”这一活动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口头调查和访问的形式获得相关的线索,并要求学生列出提供线索者的年龄、职业等相关情况。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纷纷回家向家长打听。一位同学在第二天就交上一份“关于福州中选小学内的一座古庙”的材料,而这份材料竟然是他通过他父亲的介绍,向隔壁的一位老奶奶口述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记录整理而成的。学生的热情也感染了家长,他们也积极提供线索,仿佛他们也成为我们课堂中的一员。据部分家长反映,学生回家后与他们变得有话可说了,“代沟”也在慢慢填平。遇上放假的时候,学生还邀请父母带他们去参观一些历史遗迹。这不仅使学生在游玩时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新课改连着千万家”这句话在这里也得到一个诠释!       四、与社会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以前学生活动局限在单纯的家校这两点一线之间,随着新课程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这就更需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我组织开展的一次活动课《从琉球馆看福州历史上的中日交往》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行前往琉球馆参观有关的文物古迹,并向管理人员索取相关材料。可学生的课余时间恰好与讲解员的休息时间相碰,这怎么办呢?没想到学生在星期五下午放学后就去琉球馆与讲解员商量,如实说出客观的实际困难,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学生们诚恳的态度终于感动了讲解员,他们决定放弃星期六的休息时间,加班为同学们讲解,并提供了详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活动课后,同学们和琉球馆里的管理员都成了好朋友。为了让同学们继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我校还与琉球馆达成共建协议,成为友好共建单位。这样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学生通过与社会人员的交流合作,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也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感到:与人交往必须学会做一个文明人,为人必须要诚恳。我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可以达到讲文明这一德育目标,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同时也达到让学生学知识与做人的双重效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体现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新课程的开放性就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在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更应珍视这一大好时机,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