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问题式”教学方法初探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5-06-23 13:28:05   点击数:

“问题式”教学方法初探
纵观我们现行学校课堂教学,其实有着共同的病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更多的只是要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如何“会学”!在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潮流的今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时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来展开。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进历史课堂改革呢?关键还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
笔者认为一种“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或许会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即把学生的自主提问和教师的必要引导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探索、讨论,让他们在独立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几年下来,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具体做法谈谈几点并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们遇到的是如何提出问题,而这个也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问题的提出基本上分为两种方式:1、教师设计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要是连教师都无法提出问题那还怎么想象学生会提问题啊?确实,教师对历史知识和课堂教学任务都非常熟悉,按理提出相关问题并不难,关键就在于教师不仅要针对相关知识预先准备几个问题,还要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如何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已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提一些千奇百怪、与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关的问题,这种情况又得考验教师临场应变能力了。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作为一节课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设计问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原因很简单: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只是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老师要我知道”,而非“学生想要知道”,不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教师的问题应该是一种预备和辅助,在学生提问基础上的升华,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都不习惯提问,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该问什么。根据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起码可以知道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而“问题”也主要是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形成。因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预习是上好这一节课的重要前提。那么,到底如何提出问题呢?
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出问题:(1)从教材内容结构入手,把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成“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事件,即史实的背景)、“是什么”(即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什么”(即对史实的评价)三个部分,从这三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教材结构形成规律性认识。(2)针对本人无法解决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3)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哪怕是提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例如:在讲述有关鸦片战争的一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中国正当贸易是否处于入超地位?”(教材明确写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看似错误的问题,其实是学生不明白何谓“出超”与“入超”。如果教师不明白这一点,只是简单地说:“书上明明写的是出超。”恐怕这个学生从此不会再提出问题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的错误所在,解释“出超”和“入超”这两个概念之外,更应该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大表扬一番,并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述自己的问题。
刚开始可能会有很多学生不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多点与学生沟通,多点鼓励表扬,尽快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掌握方法。
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这一过程主要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临时组织,并通过“课后反思”来补充和完善。但有几点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一是上面已经讲到的要及时的鼓励表扬敢于提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提第一个问题和第一次提问题的学生;二是课前准备,特别是相关教学资料的准备。比如在讲述鸦片战争那一课时,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学生会问“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就是必备的。三是懂得如何驾驭课堂,包括处理一些“突发问题”。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