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对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5-05-15 13:21:23   点击数:

对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活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学改革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甚至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
在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或不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剪裁”或“加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已知课程内容的整合流于形式,教学难于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小学数学关于测量的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提示让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这样安排的意图显然是想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仅凭经验测量的麻烦与不精确性,从而发现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但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使用要求则变成了课后作业。这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意图,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一些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山区学校回避教材中那些描绘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这些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内容,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隔离,学生失去了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教材的整合,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符合课程标的要求。
二、 活动,不能仅仅是课堂游戏
积极引导 学生进行活、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误认为活动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活动当成一般的课堂游戏。事实上,活动与游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比如:两位教师都讲“简单的统计”公开棵,期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教师这一环节,但两位教师的处理思路有很大的差别。教师A说:“我们刚才学了统计,现在你们敢去采访听课教师,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而教师B则说:“我们刚才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那么,老师的口味和同学们的是不是一样呢?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答案呢?”马上有同学建议去采访听课的老师。显然,同一个采访活动的安排,前者是为了统计而统计,是统计成了课堂游戏,后者则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学生的活动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变得有意义和探究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回发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教室里乱哄哄,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活动缺乏体验与反思,这种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时间,也毫无意义。如让初一的学生通过测量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活动只是让学生玩玩而已,因为学生在小学就知道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果将问题换成:“有一块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玻璃板,你有什么办法得到所缺的角的大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觉得有兴趣,探究才有价值。
从本质上讲,课堂中创设实践活动,就是设置一种教学情景,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创设有价值的活动的关键,是所设计的情景活动能引出恰当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
三、 训练,应多一些问题的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过去,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试验题也是验证性的,结果也多在意料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因而高份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性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但这一要求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开展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可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有的教师用来训练的实际问题往往是人为编造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还是在“象牙塔”中学习。由于训练缺乏针对性,不少同学尽管能计算复杂的单位换算题,但是,棉对“一个鸡蛋大约多重”的选择题时,竟然束手无策,有的选了5克,有的选了5两,还有的选了500克!这个故事从侧面提醒我们: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应尽课堂。
过多的机械的练习也是造成学校里有众多“笨学生”的原因之一。一个特级教师在一次讲学中碰到一个被教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椐任科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作业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子高兴的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老师故意说少了1分钱,小孩子申辩道:“本子一本5分钱,二五得十:铅笔三分一支,二三的六;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老师的夸奖后,他还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这类算式他经常出错。为什么原本聪明的孩子会被训练成笨蛋?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的,也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写生的潜能被抑制。
其实,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注意从新知识的原理引入的新原理的提出和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问题解决也成为高考、中考的内容之一。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的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景来为学习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应用问题解决的思路来处理。如学习生字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并想法记住。这样,每个学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而传统的思路,是要求学生按课文后面的生字表来机械记忆。这两种教法折射出不同的教学观念,一个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问题解决。另一个则更为关注知识点,注重的是教学内容。
四、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
在新课程事实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应用,成了新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和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不注意“因材选媒”,使教改走向了误区。不少教师用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机会。如某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讲三角形的知识,可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相关的物品,精彩的动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转到“欣赏”动画上,反而对三角形缺乏必要的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找三根小棒,自己想方设法把这三根小棒连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学具互相进行观察和比较,引导他们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异同,还可让他们把自己的学具画在平面上,告诉他们这个图形就叫三角形,那么,教学就会比在电脑上更直观、更有效。还有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教材分析得很细很透,“刻录”在课件上,教与学的程序被硬性固定下来,整个教学别鼠标牵着走,课件成了电子黑板,这实质上还是机械灌输。再如:有的教师过早进行多媒体演示,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
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探究和交流,使不易说明白的问题能够说明白,使难以观察、体验的事物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使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的对象。如初一生物课中的“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等难以观察,也不易实验,教师将其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就易于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教学”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五、 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随着课改的深入,赏识、表扬等激励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不少教育家也呼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课改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随意性的进行夸奖:“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这样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很好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学生会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样做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其实,学生一般能区分表扬的故意与否,对符合实际的批评大多能客观对待。如某校初一期中考试后,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感到很沮丧,教师安慰道:“你已经尽了力,有进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那时你对我没抱什么期望……”原来,教师在总结这次考试时,批评了一些同学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而对他只字不提,这位同学便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显然,对这位同学而言,这样的表扬和安慰意味着对他的漠视和贬低,而恰当的批评则可能是一剂有效的良药。看来,批评的效果并不比表扬差。
教学中一味批评或赏识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也应及时地加以匡正,让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要注意批评不能简单化,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要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我们都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