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法探究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5-03-24 10:52:05 点击数:
初中历史快乐教学法探究
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课堂上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乐学、爱学,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我曾就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有关问题作过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高达86%的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历史态度积极的仅10%左右,约45%的学生受纪律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着历史课。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我试着从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几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历史。
一、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对教学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不良的课堂氛围沉闷压抑,使教者无味,学者无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为此,我首先想到:
1.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心境
有一个故事:19世纪末的一天,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在牙痛、妻子又面临生孩子这种烦躁、焦急的心境折磨下,对瑞典青年学者阿列纽斯寄来的论文不屑一顾、毫不客气地扔进了纸篓,而几天之后,妻子顺产一可爱孩子,他的牙也不痛了,又从纸篓里捡起那篇论文审读,才发现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电离学说。1903年,年轻的阿列纽斯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你看,心境对人多么重要,连诺贝尔奖都差点被坏情绪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听课质量的好坏也与教师上课时的情绪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应以敬业为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遨游历史时空。
2.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教育民主化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义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在这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生当然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受考试“指挥棒”及教师本身素质的影响,课堂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变成了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围绕“教学任务”形成了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时间和空间被侵占,导致了课堂教学氛围的紧张、沉闷与压抑,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导入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浓厚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录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史料导入法、疑问悬念导入法等等。我在讲《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时,开始便播放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一曲,顿时,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教师这时再播放《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视频资料,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2.结合教材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趣中学、动中学。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讲《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同时画面出现《英国割占香港地区示意图》、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的图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图片和今日香港社会发展的有关数据资料。然后提出问题: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什么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现在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收回香港?说明了什么?以上两个例子都是通过情景资料的启发,通过古今对比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实力决定的结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正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新课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1.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例如我在讲到中国现代史中的西安事变时,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以及从各种媒体上收集到的史料,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对这个话题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不该放他回南京,总之放走蒋介石是个错。另一部分认为,在西安事变还没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蒋介石的,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会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诸如此类的讨论时常会有,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利用史料并通过讨论,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
我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查阅资料、概括分析。有的小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找获取答案,有的小组同学用小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历史材料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主动式的教育使他们觉得付出再多辛苦也不会觉得是负担,他们在合作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心态的教学方法,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