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3-09-23 15:19:01   点击数: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老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课程目标。而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的关注和青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丰富性、生动性、过去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课的教学中特别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增加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引进和推广情境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想方设法创设课堂情境气氛,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才能使学生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现将我对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方式、作用的探索,归纳为以下七方面:
一、   创设导语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生动、新奇、有趣的导语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语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言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以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内容而定。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工业化的起步》一课前,我在创设导语情境时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毛泽东的感慨说明了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学生,如何解决这种现状?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立即调动起来,水到渠成的得出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
通过创设导语情境,既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饶有趣味,娓娓动听的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中学生大都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故事情境,用故事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我让学生放松闭眼倾听一个传说中的民间故事,听完故事告诉老师故事的名称及涉及的民族。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心强。他每天娶一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孩子们,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恰好天明,着迷的国王渴望听完故事,便不忍杀她,允许她继续讲述。没想到,她的故事一讲就是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头偕老。学生一听完故事就齐声高呼故事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精神抖擞地参与到学习中,四十五分钟的效率自然就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突破难点,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讨论和思索的兴趣,培养其动脑的习惯和创新能力。达到突破难点,启迪思维的目的。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单元的难点“如何巩固人民政权”,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对西藏地区事务中国政府怎么解决?有何意义?面对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该怎么办?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新解放区3亿多人口没有土地,如何解决?学生依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这样这个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精心备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学会感悟,这样才能达到启迪思维,活学活用的目的。比如我在讲中国历史第1册第6课“春秋战国纷争”这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准备:教师与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并把搜集到的成语记在笔记本上,标明成语的出处,理解与启示;搜集成语故事,并利用晚自习在班级里开展讲故事比赛,挑选出讲故事最佳者三人为我们上课讲故事;另外,我还让班里绘画能力强的同学画几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漫画和插图(卧薪尝胆),为我所用;让表演能力强的同学排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
通过这样精心充分的准备,在讲课时,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以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为基石,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分析比较,又夹杂有漫画和小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达到即能站高望远,又能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从而体现了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四、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操
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上,当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动情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的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交融,从而把历史的魅力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
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在讲述黄海海战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我满怀激情地说道: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他指挥的“致远舰”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授受。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邓世昌几次用力想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儿,他们就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惊涛骇浪中…… 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色,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真实情感。教师用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已尽在不言中。
五、设计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除要求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更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我从事初中教学十几年。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教材需要,我经常设计表演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某些历史角色,把某一段关键的历史情节表演给同学们看。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和对教材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这部法律文献,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决定不露声色留下来,等待时机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的势力的。学生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六、复现历史情境,有助于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古代大教育家也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与动机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因此,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教法众多,教无定法,但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录像、电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如讲授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以《星火燎原》一课为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手枪”画面。随之提出问题,你们有谁知道这把手枪是谁的?这把手枪跟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上的动机,结果,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听课也相当认真。
七、创设音乐情境,渲染气氛,情感渗透
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中外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等,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巴黎公社”时我会播放鲍狄埃的《国际歌》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然后学生进入学习,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用活了,让学生变活了,使课堂生动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境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历史的魅力也必将光芒四射,润泽到每一个人。以上只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其中也有很多不能经常实现的因素。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让自己和新课程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获得成功。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