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益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3-05-16 15:58:10 点击数:
如何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双基”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
所谓课堂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益,用公式可表达为:课堂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所以,提高课堂效益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让最大多数的学生获得最大、最佳的收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教育理念,让教师回归“本位”
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是提高课堂效益前提和关键。长期以来,“师演生观”和“师灌生受”成为中国式课堂教学的两道独特的“风景线”。教师高高在上、大汗淋漓、手足舞蹈的尽力表演,而学生则是表情木然、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堂课下来,师生双方都是筋疲力尽犹如大病初愈,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效益可言,我们可想而知。要想打破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教师必须痛定思痛,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教师的教师回归本位。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师的正确选择呢?首先,老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主持者,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爆破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记住,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教师要把独裁的课堂变成民主的舞台。其次,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成败的理念。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你讲了多少,讲的有多好,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的有多好!不是看你灌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你知道学生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方法。
转变教育理念,为提高课堂效益扫除了理念上的障碍,而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师生共同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的舞台,离不开教师课前最充分、最精心、最具战略高度的准备,从而实现用最少的时间、最精髓的内容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二:课前充分准备,有效战略布局
教师课前的战略准备,要解决好三大课题: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么样让学生学会?如何训练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必须做到: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让课堂行为有意义。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目标就是意义”。它启示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定要全面、明确和重点突出,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变得有方向、有意义、有效益;师生双方互动的动态生成有基础、有可能。明确的教学目标,关乎提高课堂效益的战略成败,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舍弃过去哪种只是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的进行设计,充其量这只是教材的复制件,而不是教学目标。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具有“大教材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引领者。
2、学情清楚,教法得当——让课堂效益有可能
由于课堂效益的归宿在学生,如何让学生学会、学好和会学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考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法设计。既不能低估学生,做大量无用功;又不能高估学生,导致大量学生学不会。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靠教师想当然,不能用教师的水平和思维取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坚持多调查分析,多换位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设,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请记住: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法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思维进行设计,即使把一节课准备的完美无比,但是学生不能接受,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内化,这样的备课反映到课堂教学上也是没有实效的。
3、习题精选,训练有度——让培养能力有归宿
要提高课堂效益,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重要目标。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训练来实现。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训练题目布局是否得当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一环。我认为,训练题目必须要有三个维度:密度、强度和速度。所谓密度,就是课堂训练题目的多少,题目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能力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习题的精选,题量的科学安排,达到密度适中的目标。所谓强度就是题目难度的比例分配,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易中难的比例在2︰7︰1是合适的。习题的强度安排应该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好吃饱为原则,不必教条的按照固定的比例呈现。自助餐式的习题可以成为强度安排的重要形式。当然,课堂训练的密度和强度都达到了,学生的解题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回归本位
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进入课堂教学的大舞台,继续探索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路径。
(一)课堂“内容”优先——优化课堂结构
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益,首先必须使课堂的双边活动具有合理、务实的教学结构和节奏,摒弃形式主义,坚持“内容优先”;摒弃平均主义,倡导节奏合理,从而达到延长有效教学时间的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提升拔高——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虽然以前的这种模式对现在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但如果让这种形式完全束缚住手脚,有时就显得过于模式化,过于呆板,使课堂失去了灵性与活力,变成了教条主义。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打破这种固定模式,坚决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真正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例如有些新知与旧知联系不密切,复习旧知环节就可有可无;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时就能自然引出来了,若在此时插入导入新课环节就显得生硬、繁琐,就会打破学生连贯的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消耗有效的教学时间。
还有一种貌合神离的教学环节我们也必须反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的活动,所以有的老师就在一堂课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课堂活动,一会儿读,一会儿唱,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学生们累的满头大汗、急得晕头转向,忙于应付各种活动,根本难以深入的思考问题,看起来生动热闹,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益;看似符合新理念,实则是老师从原先的“满堂灌”演变成现在的“满堂转”“满堂问”,同样对提高课堂效益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可谓形式主义害死人。新课改下的学生课堂活动,应该倡导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一两个高质量的探究题目或情境,实实在在的开展一两项有意义、高水平的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能够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思考,活动过后能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合理的教学节奏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条件。如果节奏安排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收益。安排的节奏过紧,学生承受不了;安排的节奏过松,课堂的信息量过低。安排的节奏时间分布不合理,学生就不在最佳接受区间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在节奏上贯彻既能够让学生吃得了,又能够让学生吃得饱为原则。同时,要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尽量安排在学生的最佳学习时段内。下面是我对复读学校高三年级某班的一个调查统计:
调查对象
|
调查人数
|
调查主题
|
人数分布
|
高三学生
|
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
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
|
前25—30分钟12人
前30—35分钟4人
前20分钟1人
其他时段3人
|
根据上述调查表格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中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应该是在每堂课的前25——30分钟,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应该把教学的节奏和密度加快、加大,让重点内容和活动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学生能自主学会的坚决不讲;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会的坚决不讲,让有限的好时间用在精讲、点拨引导上。课堂的其余时间节奏可适当放慢,强化课堂设计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从而继续维持比较高的课堂效益,哪种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在教学节奏上奉行平均主义或前慢后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
(二)课堂艺术理念——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助推器,我们应该提倡以下几点:
1、用微笑亲近学生。微笑是心灵的阳光,微笑让人互相亲近。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学习送去了好心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流畅,探究会更加积极,学习的效益当然会大大提高!
2、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的激情是学生的“氧气“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深深的感染学生,让学生情绪昂扬、节奏铿锵。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让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如果一个老师的讲课干瘪乏味,学生只能昏昏欲睡,怎能有高效课堂而言。一个幽默的老师能够吸引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润滑剂,学生的困倦和紧张,或许会因为老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表情而烟消云散,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知识和能力,课堂肯定高效!
3、创设情境,以趣取胜。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以高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必修2《中国古代的商业城市》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唐朝长安的市坊制度,向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都长安的家里。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因为唐朝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度,餐馆不可能开在住宅区,只能开在专门的“市”里,要吃宵夜,只好到离家较远的“市”里解决。又比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的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三)课堂战术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必须让学生亲自耕耘和播种,才能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收获。如果老师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学生们离开你就会饿死。所以,提高课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课堂还跟学生。要真正的把课堂还跟学生,除了必须转变理念之外,还要争取在课堂上做一个“懒惰”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勤劳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越是辛苦,讲的越多,学生反而收获的越少。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只能起到指导、引路的作用。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错误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疑难也是老师包办,这样你的学生就不是他自己,他们就会被惰性绑架,他们就像一个在饭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没有了学校的主动性,甚至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样的课堂效益能高吗?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课堂上懒惰一些,(当然,老师在课前必须更勤奋一些,才能准备出最好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发言、讨论、辩论、竞赛、板演和测试等多种方式,大胆地把问题教给学生去探究、去落实。只有当学生出现卡壳时老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印象深刻,收获颇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所以同学们也必须要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的影响,老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导演兼演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结果导致同学们没有一个积极参与、体验的过程,学过的东西当让就没有深刻的印象,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同学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危害性,摈弃过去那种习惯于让老师讲自己听的不良学习习惯,而要化被动为主动,高喊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的口号,积极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老师成为自己学习的工具和帮手,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够让同学们事半功倍,课堂效益当然也会很高。
2、 转变学习的价值取向,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同学们上学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我要上大学。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当然无可厚非,在某中意义上说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同学们把把升学和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价值尺度,就会让同学们缺乏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就会不断的发出我这样拼命的学习难道就是为了一张大学通知书吗的疑惑?而且这种极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还会导致同学们学习的过程非常疲惫甚至厌倦,根本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事实上,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不能使同学们功利化的目标加速实现,反而因为同学们的焦虑疲惫和厌倦,学习的效率很低,影响了这种目标的实现。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课堂效益的低效。同学们必须要明白,学习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了升学,还有比他们更高、更根本的价值,那就是为同学们以后走上社会储备文化素养、人文素养、能力甚至品德,更是你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如果你有这样的价值取向,你才算真正找到了学习真正、持久的动力,学习的过程对你来说才成为了一件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你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反而让你的学习效率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益极大的提高,功利化的目标反而成了你学习旅程的副产品,自然而成。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调高课堂效益的助推器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信息的容量更大,教师板书的时间提前,教学内容呈现的更直观更形象,信息刺激的方式更加多元,从而大大提升有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高课堂效益插上一只飞翔的翅膀。
总之,提高课堂效益使我们目前必须要面临的课题,但我们对他的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我愿意与各位老师一道继续上下而求索,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国家的人才素质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