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神入”历史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3-05-06 14:02:07 点击数:
运用语言“神入”历史的思考与实践
“神入”是近年来从西方历史学界传入我国的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方式。陈新民在其编译的《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中指出:历史教学中的“神入”运用,就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课题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 “神入”,已被我国的教学界普遍认可,受到了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捧,并且被广泛运用到历史课堂中。笔者是一名刚步入讲坛两年的年轻教师,从走上讲坛的一刻就本着传播历史之美的决心去对待每一节历史课的决心和原则。而在两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去尝试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受历史之伟之美,同时也有一些反思,现作一些总结,以求就教于方家。
1.“神入”历史需要语言
历史,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今天。它应该是鲜活的、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更加可以感受的。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感受到当时的时代脉搏,并且把古今联系起来,博古通今,又古为今用。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历史人物中去体验当时同样复杂的情境,快乐着历史人物的快乐,忧伤着历史人物的忧伤,思考着历史状况的复杂,同时,折射到现代社会,思考着现状的复杂,那么情感与价值目标最终就实现了。
历史应该是属于美的。历史之美在她的宏伟雄奇、在她的婉转悲泣,教人爱不释手,暇不绝思。中国历史,一条5000年的长河,从古至今,延绵不绝。世界历史,浩瀚辽阔,七大洲、四大洋,随手拾起一朵浪花,都有说不完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有追查不完的线索,这一段历史又和那一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错综复杂,牵连甚广,纠缠不清,让人目眩神迷、一头雾水找不着北而敬而远之,大有“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架势。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人类文明之美,人类力量之伟,皆让人为之感叹,为之动容。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是有责任把历史之美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笔者认为,没有一种美的语言,教师是无法传递、学生也无法感受这样瑰丽的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在的思想,而语言则是思维外在的表现,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如果跳跃的、涌动的思维没有通过恰当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那么思想的精确度和精彩性则是要大打折扣的。历史如此之美,如此之生动,如此之鲜活,没有鲜活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的。如果在历史课堂上能做到言之有物,合情合理,用字吐词,准确清爽,那么课堂的魅力自然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会浓,能感受到的生动的历史则更为微妙,这便是“神入”的目标。
2.教师运用语言“神入”历史
说到历史课,学生甚至家长的脑海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面:穿着古板、戴着一副笨重的异常厚的眼镜的历史老师,拿着课本,用最冰冷的语言告诉学生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影响。历史课成为一门遥远的、繁琐的、无趣的、可有可无的学科。笔者认为,这种偏见的造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一贯以来历史教师都习惯用毫无吸引力的冰冷的语言去授课,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历史课失去了美感,也使学生错过了喜欢历史课的机会。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表述形式一般都是理性化的、清晰明了的,这种形式表达得太清澈,反而会失去了历史活生生的原初本真,少了点“味道”。因而,作为教师,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中,选用一套优美的教学语言来弥补教材语言的缺陷,以历史“导游”的身份介绍和教授历史,包含情感,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语言营造的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使学生的身心跟随老师的步伐,“神入”到历史中,从而受到熏陶,产生内心的体验。
教师在“神入”历史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阅读情境神入、讲述情境的神入、故事情境的神入、问题情境的神入以及角色扮演情境的神入。无论何种形式,大概分为导入和讲述两个过程,而且都必须使用语言作为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因而,语言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与状态,更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2.1导入语言的“神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好的导入语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从而神游在课堂的知识中。笔者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和工作量比较繁重,基本上花很少时间在导入语言的思考上,每一节新课开始之际几乎都用同一种范式: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了XX,(顺便复习了一下前课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XX。然后过渡到了新课。这种从复习旧课过渡到新课的模式很传统,也很实用,但是学生对此并不“感冒”,认为这并不带有新鲜感。笔者曾经听过几次公开课,很多老师都用这样的方式,效果不是特别的显著。
在本学期必修3第7课《启蒙运动》的导入中,笔者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导入,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师:根据当时罗马教廷的说法,人类是由上帝来创造的,并且上帝在造人的时候是只造了亚当。亚当一个人独自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上帝觉得亚当太寂寞了,得再造一个人来陪伴他,于是才造了夏娃。由此,男人要比女人要先出现,所以男人比女人要高级。(此处,笔者故意放慢速度,有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因为笔者料到男女同学听到这个地方一定会高声附和,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那么夏娃是怎么被造出来的呢?上帝随手从亚当的肋骨中抽取出一根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夏娃。这一变,不得了,女人又成为了男人的附庸。(此时,学生开始骚动了,男生更加雀跃,女生则在抗议。)根据罗马教廷的这个意思,男人是要比女人多一根肋骨了?(学生开始顿时安静,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是与不是由谁来判定?应该由科学来证明。时间来到了17世纪,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西方的文艺和科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医学和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是一样多的,那么教廷所声称的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肋骨又从何说起呢?事实证明:教廷撒谎了。(教师故意把声音提高,具有煽情作用。)既然教皇和教会撒谎了,人们就开始怀疑他们过去所宣扬的东西是否都是假的,人们就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从此又迎来了另一个更为轰烈的时代——启蒙运动。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课。
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这样的导入效果非常好,在大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放松的情景下听故事,当故事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就马上进入新课学习,兴趣正好正浓。那一堂课,学生们普遍都感到愉悦,时间也过得很快。
2.2讲述语言的“神入”
语言之美,在于其博大精深,也在于其形式多样,更在其有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事实也证明,教师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
讲述内容的时候,教师的语言应有两个追求。首先,追求语言的“ 精”。语言的“精”是指语言逻辑严谨,简洁明了。尤其是新课改之后,课堂的内容很多,一节课显得比较紧迫,倘若滔滔不绝之后还未涉及重点与难点,那么,这一节课的目标肯定不能完成。因此,语言需要精炼和简洁,但不能缺乏美感。其次,追求语言的“情”。语言的“情”,是指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富有感情色彩,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兴奋,从而吸引学生专心听课,聚精会神地理解问题,全神贯注地回答问题,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导游”功力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3.学生用语言“神入”历史
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展开历史的思考,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意图,分析他们的期望、疑惑、担忧以及他们的实力、弱点,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喜怒哀乐。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自己的语言中再一次感受鲜活的历史。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使用语言去重现历史时,实际上是心灵深处不断感受、思考和反省与探索的过程。这种反省与探索中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神入其中的历史情境,而历史中渗透着的丰富的历史智慧和道德启发,也会积极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内心,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性格。
3.1以“说”来“神入”历史
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历史是用来说的,在说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因而,在课堂中,笔者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说”的作业。比如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会安排一位同学在讲台上用自己的语言去帮助同学们复习旧课,从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其中渗透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且用一种非常流畅语言表达出来,那使笔者感到欣慰。 “说”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再一次感受历史,“听”者则在语言的氛围中神游历史,并在心里暗暗地向同学学习。
在课堂中,笔者也有常常让学生用语言去描述一些图片,通过语言去内化为一种情境和思想。在必修2第一单元讲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时,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东西方的发展差别,我在课堂上出示了几组对比的图片,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在描述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历史情境的趣味。组图命名为《夕阳与曙光》,分别是
第一组
第二组
这两组图片分别从经济、政治说明东西方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差距,具有典型意义。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画面,带有个人思想感情的介绍,真正让学生从历史的状况中去感受祖国落后的唏嘘和悲哀,从而增强向上的动力,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老师一味的讲解更为有效果。当然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作为老师也是颇感高兴。而从效果方面也能证明这是不错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往后的课堂中,只要说到东西方的差距,只要讲到闭关锁国,同学们首先想起的必然是几组图片,这同时也是图片教学带来的直观感。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本质属性是人文教育,是非功利的、直指人的心灵、情感与思维方式。学习历史对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主要不是为了成为历史学家。所以,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由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是回归历史教育本义,实现历史教育本真价值的关键” 。 我们要读的是真实的历史,读人的历史,读有生命的历史,而不是硬邦邦的理论和定论。历史人物不是历史的全部,但在历史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历史地感受历史人物,也是学生应当从历史课当中学会的,并且从历史人物的得失、情感中反观自身,既自省又自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帝,在如何评价其功过的问题上分歧比较大。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朦胧时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比较感性,因而可以从此处入手培养其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因此在学习必修1的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议论文,评价秦始皇。
这一次的作业,效果非常不错,发现中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肤浅,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秦始皇的看法,有些比较优秀的文章还具有不错的文采,以下择其一两段以飨读者。
(一)
嬴政,千秋万世,乃至今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却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罪人,真可谓既可恨又可敬的“伟大罪人”了。
就这样好了,先从好的一面说吧!自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就已经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是不可动摇的,更不必说是磨灭了。从政治上看,不但有一个与历代王帝不同的霸称,也在执政上弥补与创新的结合,可以说是古今的典范(却依然有些不足)。
他的政策弥补了分封制诸侯谋反的不足,从而巩固了郡县制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优点。就这一方面的这一点来说,成就了一个现代政治文明的先祖。
怎么说呢?就把他看作是一家大企业的“CEO”。他的丞相就是副总裁,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就是这家企业的大股东,各个郡县、官员就犹如各个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分担不同的工作,同时也对行政总裁负责。
从这里说,郡县制就是各个领域的先例。
……
单从“焚书”这个文化上的耻辱来证明,他——嬴政——秦始皇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古代百姓罢了。这一行为,是文学历史上一个不能忘记的“文明罪人”的罪行的小插曲而已。
……
中国长城,这一条真正有血有肉的“意志之龙”,它不但传承了历史的意志,是现代的烙印,是古往今来百姓人民的“撑天之柱”。在这条古龙的体内,流着百姓源源不断的智慧,长着人民刻苦耐劳的精神。
……
(教师评语:从“伟大罪人”这一矛盾着的词可以看出你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采取了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从你的分析和证据来看,你应该对秦始皇的情况掌握不少,而且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在语言方面,比较精彩,很轻松却不乏吸引力,把秦始皇比喻成CEO是很新颖的,但是你再仔细分析,把丞相比喻成副总裁和把御史大夫和太尉等比喻成大股东是否够精确呢?呵呵,再接再厉哦。)
(二)
秦始皇是一个男人,同时他亦是一个长着胡子,有着大肚腩的皇帝。其实他的真名是否真的叫嬴政呢?这就有待专家去考查了。记得我曾经看过《寻秦记》,而里面的秦始皇则是由项少龙扶助的一个赵国小混混赵盘所阴差阳错而做成的。当然,哪个是真的呢?就不为我所知了。
秦始皇其实也挺冤的,为啥呢?因为其实修长城不是他的主意,造成这么多人死也不全是他的错,其实最坏的都是那个吕不韦,因为是他提出修长城这一注意的。
秦始皇,他虽然残暴,可他统一了六国,这也是功不可没的……
(教师评语:文章虽短,语言非常幽默,能看出看得出你在试图戏说历史,而且能联系到自己所看的电视,这是很好的。另外,你能从秦始皇背负后世评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历史眼界的开始。限于时间和知识水平,你没有展开分析,希望你能再接再厉。)
语言,是一门工具,是沟通的桥梁。课堂上有效的语言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而精确优美的语言则是“神入”历史的最好的媒介。语言是思想的反映,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炼的、优美的课堂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需要教师永不停息地追求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历史课堂上游刃有余而处处“神入”历史中,才能使自己和学生获益良多。而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基本能形成自主“神入”历史的主动性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美的体验。因而师生相互配合,向着体验历史之美之伟、真实有效地感受生动鲜活的历史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