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材创新思路 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2-12-24 08:32:04 点击数:
活化教材创新思路 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要把握这些纷繁复杂的史实并分析其实质有很大困难。依据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创新思路,领悟教材编写新模式,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体会历史,在适度的问题中感悟历史,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这也正是如今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大多以教材为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 对教材的讲代替了学生对学史的悟和对历史的想,学生只是单纯接受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教学气氛不民主,师生关系不平等,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变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这就成为当今之所急。
北师大版(历史)(7-9年级)教材以其简洁和谐的构图、淡雅古朴的风格,令每一位热衷于课改的教师为之动心,随即,温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新课程所呈现的新的设计方式、新的编排体系,每一位教师都会自问,我能胜任新课程并借助新课程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自信的回答源于对新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新教材的深入探究。那么,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如何利用新教材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记得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伴着清晰的油墨芳香,师生同欣赏、共品味,徜徉于书中目录和内容的精彩世界,领略其学习要旨……不知不觉中,学生喜爱历史的心扉打开了。
一、使用历史教材中的材料教学
1、恰当运用黑体史料,培养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常言说论从史出。教材里的黑体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这些历史典籍、先贤名哲、诗歌民谣等,除可以突出思想教育外,还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供了古典源流,增加了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它,对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如初中历史第二册讲述唐朝历史时,引用了唐太宗的两段原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前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政治意识,后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教师指导与阐释,学生对贞观之治局面便有了更深的印象。
2、选用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除正文外,教材还以楷体字的形式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阐述;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加深理解正文、拓宽阅读和思考空间、扩大知识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讲到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时,穿插风趣幽默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唐朝官员胸口的黑痣,这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会对唐朝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课本在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体例、范围、价值后,又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认真学习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对于数量众多的图片材料,教师应利用图片材料特别是漫画和插图的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让学生观察两幅远古建筑的复原图,区别哪一个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哪一个是西安半坡居民的房屋,依据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结合他们的认识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分成两组进行讨论。两组最后判断出:用木头支架起来的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陷入地下一截的是半坡居民的房屋。第一组同学在分析河姆渡房屋时说:河姆渡是在长江流域,房子架起能防潮,上面能透风;如果有洪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另一组同学在分析半坡居民房屋时说:西安半坡处在黄土高坡,干燥少雨,所以才这样建造。教师就此引导:那为什么非要陷入地下一截成半穴式呢?上下不方便,还挺黑的?突然有一位同学说:这样才可以冬暖夏凉,像我们的地下室就有这样的功能。
又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一个萝卜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这幅漫画,可以这样设问:1、从漫画下面两行字我们可以看出它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2、该历史事件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事件呢?(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这样,通过发掘插图内涵,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像思维紧密结合,就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4、对于地图材料,应培养学生读图识史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人云左图右史。新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配有专门的彩色《中国历史地图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
比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大致了解两城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北宋东京打破长安城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运用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艘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5、对于表格材料,应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枯燥的数据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表格材料是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极强的材料。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也存在枯燥的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的枯燥的数据,发掘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对数据进行系统的、深刻的分析,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的《1966—1976年主要工业产量图》这则材料时可以这样设问:1、此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说明了什么问题?3、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来把握这则材料,这样,就可以通过材料把文革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原因、发展特点等问题给形象地解决了。
总之,提高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除要求学生要懂得理解材料的内容外,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突破传教育模式,勇于创新,要努力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内涵,全面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为例,作一探讨。
1、可作为导语。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秦帝国的兴亡》一课的课前提示: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嬴政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吗?庞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可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你知道秦王嬴政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吗。提出了秦统一的原因与过程。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这样本节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兴与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3、指出了重点、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你知道秦王嬴政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吗?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原因与经过及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着重掌握秦统一的原因与经过、意义及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 ,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的历史以及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交待清上述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秦帝国统一的原因和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秦统一前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及认识到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4、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
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你知道秦王嬴政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吗?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秦王扫六合一目,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陈胜吴广起义这一目,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5、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揭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半节课学生刚学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讲授后半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当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随即又提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推翻赫赫一时的秦朝等问题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完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又出现了什么情景呢?教师可利用揭示中的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这一问题引入下文,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提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六、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不少课前提示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通过秦的统一,认识到统一是个大潮流,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残暴的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上半节课的内容提出的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的能力。
7、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
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由于经过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王嬴政顺应这种大潮流,经过十年的努力,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由于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法,人民忍无可忍,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继之而起的项羽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赫赫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了,随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刘邦的约法三章,善于用人,又以汉中为根据地,终于在前202年在垓下战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样继秦亡之后,一个强大的西汉兴盛起来了。
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使用历史教材的能动性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真实的再现历史,配以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事实中体会历史、感悟历史,从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顿悟,始终围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设计。比如在讲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时,为让学生有形象的体会,我精选了与秦灭六国相关的一段录象,学生真实的感受了当时的氛围,又及时的配以相关问题: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来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一下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历史的形象性及理性分析的乐趣,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升华,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2、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课前提问改变原来老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相互提问,即解除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再比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去感受历史。在讲辽与北宋的并立一节时,事先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自制教具,课堂时间由学生完成教学过程,并引入竞争机制,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历史的深邃与乐趣,教师真正做到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民主氛围更浓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活化教材创新思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学最佳的效果,因而把握新教材实施体系的基础,通过创新思路、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是探索新课程改革方式的根本思路,更是一个历史教师以百倍的热情与信心投身课改洪流的体现。眼下,新课程教改的步伐初见端猊,脚下的探求之路正长,它需要每一个热心教改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材思路,向更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向迈进。只要我们牢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将它化作自己敬业行为的理念,那么,素质教育的花朵必将结出令人为之欣慰的美丽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