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新”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2-10-08 12:44:25 点击数:
浅谈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新”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了,我们都参加过新课标理论学习,结合自己一年半来对新教材的使用,我认为新课程的“新”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往的教学也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但知识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书本,所以培养的技能也往往是对预设问题的解决能力。而新课程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所以我们培养的技能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这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人生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教材的“新”。
1、新教材来源于生活。
老教材的例题往往是“某班”、“某工厂”、“某农场”、“一块地”、“一段公路”等等,都是一些虚拟现象,摸不着,看不见。我们现在的新教材“请调查你们班”、“我星期天的时间安排”、“量出你课桌面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估一估做我们班的课桌面需要多少木板?”“调查一下一家一个月大约用多少水”等等,新课堂的素材来自我们身边,需要学生去搜集,去处理,去解决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人觉得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一门生动的科学,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从而提高了知识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有兴趣,更灵活。
2、新教材更具有开放性。
新教材内容选择了大量贴近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结合教材各板块内容,穿插安排了阅读材料、小知识、信息调查、实践操作、数学趣题、购物策略、数学与体育、图案设计、数学欣赏等等,实现了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体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精神,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也是对我们教学工作者的新一轮挑战。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教材特点,挖掘教材的潜能,这将成为我们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我们六年级的《数字的用处》举了辽宁某地方的邮政编码,如果我们运用我们本地的邮政编码导入,学生将会更有兴致,更容易理解。又如江广宁老师那节《相遇问题》,江老师就利用他从家到学校这件事作为教材,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就是这么实在,值得自己去研究,加上他对这节课的细节处理地非常好,因此这节课就像某位名师说的:“犹如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
三、教师的“新”。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向的满堂灌,而是师生双向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自动的学会相应的知识,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堂教学的组织、指挥者;学生问题的点拨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从“使用者”到“开发者”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国家教育部门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一线的老师按照既定的教材来完成教学大纲,老师有了教学参考书甚至连备课的环节都可省略 。教材制订者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教材与教学的矛盾,教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 等一系列的问题。新课程赋予了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是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上,研究是学者专家的事,教师只有使用研究成果的份而没有参与研究的权利。新课标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a、对教材的研究,b、对教学方法的研究,c 、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组织好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具体来说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a、学习情境设计,要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使之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b、信息资源的设计,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c、协作学习设计,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评判、探讨各种观点,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4、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讲”讲究的是老师,而“导”注重的是学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对话氛围。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强调师生之间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一般要做好“五导”:a、引导,b、指导,c、诱导,d、辅导,e、教导。
四、教学理念的“新”。
1、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关心学生,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推进要求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以及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因此,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民主思想,努力创建民主、平等、促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在课堂中学生才不会被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形象压迫,才能大胆得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激励地争辩真伪,形成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终身受益。
2、课堂中角色的转换。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定一个框子,画上一个圈子,让学生在这个圈子内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课堂上要求学生老老实实,不许学生乱说乱动,以求得一个规矩的、有板有眼的、统一的过程与模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总结出的规律和标准答案指导下去解题,在题海中去追求自己的未来。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们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结论轻质疑、重分数轻品质的教学思想。我们都知道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有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人,而且是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人,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模式,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明确主次关系,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学生的内在因素,多给学生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议、多练,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自主探究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是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质疑上,把教学的目标投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兴趣培养上。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彻底理解“我教你学”,从以前的“我来教你来学”要变成“我教你如何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元化评价机制。
上次教学交流中我们还听了一节课外阅读课和一节音乐课,阅读课的老师如开着一辆宝马车带学生兜风,轻松自如,而音乐老师却好像开着一辆老爷车,一不小心就卡了。其实两个老师的课都设计的一样完美,一样很有激情上课,音乐教师还更具有童趣,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课后我反复比较这两节课,问题就是出在评价机制上。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音乐老师马上进行高度表扬,而阅读课老师却挖掘但学生的闪光点,但在表扬的同时,还给别的学生留下了思考。如当一个学生说:“我喜欢春天,因为在春天里,小草探出了头。”老师马上说:“你用了个好美的词,好棒啊!谁知道他用了哪个词吗?”学生刷刷举起小手,“探出。”让学生在老师的赞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在同学的评价中体验到喜上加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知识得到升华。新课标提倡多元化评价机制,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等。如果我们能有机结合利用好这些评价机制,就能源源不断地输给给学生学习的动力,提过学习的有效性。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继续实践,推动我们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