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效教学的反思及应对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12-16 07:05:28 点击数:
历史无效教学的反思及应对
实行新课改后,课时紧、任务重,内容含量大,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得让课堂高效有序。本学期,学校围绕“有效化教学”研究性课题开展了序列化实验活动。其中在开放课堂活动月中通过听课,议课,查找无效教学
现象让我感受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是课堂导入无效。
首先是课堂导入无效。
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以下无效现象:①有导入,但是导入后,学生却并不知道本节课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需要重点掌握什么。导入形同虚设。②没有导入。上课铃一响就提问或抽写,检查上节所学内容,学生默写或回答较差时通常被罚站、批评一顿,接着就开始上新课。学生索然无味,兴致不高。③导入时间过长、啰嗦,学生不知所云,混混沌沌。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那么如何改变上述导入的无效现象呢?第一,必须有导入,但是导入的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不论如何导入,必须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前可以提问和抽写,但是最好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因为这种做法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提高。可以留待课下进行。
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我们教师在导入时不妨采用以下导入的方法:影视故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及设疑导入法等。①影视故事导入法。影视故事不可以作为史实,因为影视作品中的“戏说”“传奇”已经把历史真实涂抹得失去了本真,但是上课时可以将这些影视剧的情节拿来作参照对象,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史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汉武帝”朝代的历史,可以播放《大汉天子》,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意义。②图片导入法。文字可以再现历史情节,图片则是史实存在的一种客观佐证。将历史书上的一些图片与网络下载的一些考古图片一起发给学生对比学习,拉近学生与历史遥不可及的距离,创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的兴趣。③悬念导入法。古语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如“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带动学生学习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这一课。
其次,课堂提问“以偏盖全”。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那么如何改变上述导入的无效现象呢?第一,必须有导入,但是导入的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不论如何导入,必须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前可以提问和抽写,但是最好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因为这种做法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提高。可以留待课下进行。
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我们教师在导入时不妨采用以下导入的方法:影视故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及设疑导入法等。①影视故事导入法。影视故事不可以作为史实,因为影视作品中的“戏说”“传奇”已经把历史真实涂抹得失去了本真,但是上课时可以将这些影视剧的情节拿来作参照对象,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史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汉武帝”朝代的历史,可以播放《大汉天子》,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意义。②图片导入法。文字可以再现历史情节,图片则是史实存在的一种客观佐证。将历史书上的一些图片与网络下载的一些考古图片一起发给学生对比学习,拉近学生与历史遥不可及的距离,创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的兴趣。③悬念导入法。古语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如“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带动学生学习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这一课。
其次,课堂提问“以偏盖全”。
受传统教学理论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知识量的积累,以分数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忽视世界观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图省时、省力、省心,不提问学困生,只提问优秀生,优秀生的学情成了教师教学的标尺。这种做法表面上节省了时间,课堂流程也很顺畅,但是却打击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课堂最终成了少数几个优秀生的课堂,而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要改变这种无效现象,我个人认为可以采用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
从杜郎口中学和洪楼中学参观学习之后,我就尝试在课堂上采用了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结合课标备好课,写好导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预习探究,然后教师检查小组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节设置,引导学生当堂交流,加以修改,再巩固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这种流程可使学生课后预习不盲目,学生预习不但要动脑,而且要动手,要把预习成果按要求落实在学案上。经过预习后,学生上课听课有了针对性,对重点、难点问题也初步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课堂上就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所谓小组合作,就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实力均衡的学习小组,促进小组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层次教学法。让每个小组既有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也有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带动,既可以培养优秀生另辟蹊径的逆向思维,也可以激发学困生追求进步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对学困生课堂提问一些简单的知识层面的问题,答后让他们有所成就感,教师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对优生则提问有一定难度,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问题不单独停在知识层面,而增加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等方面,以激活学生高层次认知活动。这就使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要求学困生掌握相关需要识记的知识;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问需要分析、理解、概括的知识,如分析革命爆发的背景、影响、失败的原因及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加码,使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水平得以提高。
从杜郎口中学和洪楼中学参观学习之后,我就尝试在课堂上采用了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结合课标备好课,写好导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预习探究,然后教师检查小组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节设置,引导学生当堂交流,加以修改,再巩固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这种流程可使学生课后预习不盲目,学生预习不但要动脑,而且要动手,要把预习成果按要求落实在学案上。经过预习后,学生上课听课有了针对性,对重点、难点问题也初步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课堂上就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所谓小组合作,就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实力均衡的学习小组,促进小组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层次教学法。让每个小组既有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也有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带动,既可以培养优秀生另辟蹊径的逆向思维,也可以激发学困生追求进步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学习要求。对学困生课堂提问一些简单的知识层面的问题,答后让他们有所成就感,教师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赏识,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对优生则提问有一定难度,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问题不单独停在知识层面,而增加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等方面,以激活学生高层次认知活动。这就使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要求学困生掌握相关需要识记的知识;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问需要分析、理解、概括的知识,如分析革命爆发的背景、影响、失败的原因及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加码,使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水平得以提高。
再次,问题的设计过于直白、平淡,如“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无法激荡起学生的历史思维,更无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巧设问题,通过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成就感中融入课堂进程让我获益匪浅。
情境式问题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又可以拓展学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激发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设置前瞻性问题与辩论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前瞻性问题:在学完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后,引导学生讨论台湾能否回归大陆?你认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港澳回归、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正确推进进行分析,可预见总有一天台湾能回归。由于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阻碍了祖国统一。②辨析类问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展开争鸣,以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如:学习新中国外交一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弱国无外交”是否正确?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涉及到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层面,课本上无现成答案,但与现实联系密切。于是争论不断,通过分析旧中国巴黎和会中国的正义要求遭拒绝,新时期港澳回归的根源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所以大家一致认同弱国无外交正确,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巴黎和会中国正义要求为何遭拒绝?是因为英法美操纵了这次会议,把中国正义要求转交给了日本,是强权政治在作怪,使学生明确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和国家利益方面应是平等的。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于是得出这样结论:弱国无外交片面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和国家利益方面应是平等的。这样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历史思维,而且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非常粗浅,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还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逐步提高,随着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也会在教学中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非常粗浅,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还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逐步提高,随着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也会在教学中不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