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12-14 09:44:21 点击数: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各学科都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弊病,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秋高一新课程在全省铺开,历史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到了我们身边。在这新旧课程交替之际,如何避免传统教学的定势,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日常学科教学行为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改革目标和半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些探讨。
一、自主学习概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作学习的主人。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他主”,就是被他人主导,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碰到问题该怎么思考,都由老师作主,学生没有自主性。
但是,学习是学生自己实施的行为,其经验的积累、增长、变化,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总在别人的主导、规划下完成,就达不到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我国学者庞维国把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教学设计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内在学习动机的需求下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教学设计要体现“自主学习”的几个基本品质:
1、主动性品质
什么是主动性?就是学生自己“想学”和“要学”。学生不是因为教师要他学他才学,家长要他学他才学,学生的学是基于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学生马上有兴趣或
能成功,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但学生能意识到、体会到学习对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的家庭,对祖国,对科学都有价值,有意义,这就是学习的责任。
所以,在让学生“我要学”时,一是要以兴趣为主,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一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但越往后责任感应该越来越重要。而责任感的培养不能靠老师的口头说教,告诉学生要有责任感,而应不断地把知识与他的生活、他的成长、他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使其自然产生责任感。
2、独立性品质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学生“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学生“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就在于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慢慢地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让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完全的独立,即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3、规划性品质
从自主学习来说,当学生愿意学,也能学时,学生还要会自我安排如何学习,这就是自我规划,或自我管理。规划的内容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活动的调控。教师要培养学生把学习过程当成学习对象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学策略的实施
自主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1、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民主的教学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共同参与、积极交往的学习行为特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它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的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放弃权威性的发号施令,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只有在民主、自由无拘束的和谐气氛中,才能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运用思维,自主地探索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其思维和观点会有别于教师、教材,甚至表现出不易改变某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固执己见。这时教学活动就要体现民主性,面对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动这以情地鼓励,观点偏颇的要晓之以理地启迪。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史论结合,摆事实,讲道理,和他们讨论,疏通思路,促成其主体性的良性发展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2、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一起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再以“目标任务”和“问题情景”等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逐步分化”是奥苏伯尔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分化”是将较大范围的概念或概括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也就是将概念分化为不同的层次,使学生独立地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了解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自主学习策略运用中都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要慎重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一方面要简化教学信息,另一方面要能产生新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运用。第二,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从纵的方面来说,要遵循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从横的方面来说,要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把握概念、原理的本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使学生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是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而那些学习者认为价值小、效用不大的经验或技能往往学习起来很困难,也容易遗忘。如果某些教学内容需要学习者改变自己的兴趣或自我结构,那么这些教学就可能受到学生的抵制。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而不应把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行地灌输给学生。
3、呈现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先前经验,指导学生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或线索,例如需要收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学习。起初教师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自主性学习的实施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教师要相信第一位学生完全有能力学得好。自主性学习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主要占有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重要任务是精讲――提供学习材料――指导释疑。
具体而言,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
心理学理论表明,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这既表现在个体内,也表现在个体之间,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来划分班级教学,必然存在着弊端。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任务不相符合时,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设置多学科、多层级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目标及相应的内容要做到同中有异。所谓“同”是指教材中应该掌握的双基,所有学生应该也必须达到。所谓“异”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作业设计和学业帮助各不相同,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另一方面可实行学科分班教学。因为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不一致,学生智能结构也存在差异,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学科分班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班。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任务。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即疑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西周分封制”一目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体验一些成功的快乐。
4、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应该有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的机会,有选择评价标准的权利。因此,在评价上,我们也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选择学习评价。
(1)提供分层次的学科作业和测试。
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布置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期期末学科水平测试,可以采用体现不同教学目标的A、B、C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学习评价是由学生自己选择,他对评价会采取比较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让学生及时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如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专题时,我组织学生去考察本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人民群众自发抗击日军的资料。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历史印象,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能力,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又能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2)注重形成性评价。
在自主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只有充分搜集到过程信息并对过程做出价判断,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具体的讲,就是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每一堂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评、他评,保证并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现有的学习任务,各项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每学期的不同阶段,可提供形成性测验的机会,判明学生的适应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形成性测验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伴随教学过程来进行的,学生通过评价,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学习、行动是否正确的有用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认识其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及时地加以调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主学习过程,领悟总结学习的思路与策略,学会“怎样学习”;促进学生将其所得推广到各种新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方法的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广泛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几个特征。从氛围的营造、目标的制定、活动的进行及调整、知识的巩固和评价,都由学生自己作主,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划性,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就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四、基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广大教师在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课型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的内容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使学生感兴趣,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第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或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慢慢地把方法教给学生,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强,最终走向自主学习。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