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12-02 07:51:06 点击数:
持续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当教育改革的洪流高歌猛进时,当课改的脚步坚定的向我们走来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希望和挑战是伴随而行的。如今,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老师面前。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新形势下有效的史地课,更成为摆在每位史地老师面前的要务。当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等发生新的革命性变革时,当优质高效的教学成为老师的追求时,我们老师的工作理应成为一项具有反思性的专业化职业。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根据辞海的解释,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反”就是回,“思”就是思考的意思。作为一个日常的“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简单的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和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无过矣”。狄亚克“反思使我们成为自己注意的主人”;赞可夫:“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地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对反思的精辟论述。
案例一: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据2002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象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擅于反思则会窒息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学者林崇德“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的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经验型与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身经验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案例二:我国教育界目前有“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的说法。对于魏书生老师,大家都很崇拜。一位老师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这哪里是一个老师,这明明就是一个“真人”。无欲无求,清净寡欲;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只喝白开水的男人;多干工作,多占便宜的真实故事;长胡子的教书育人的老办法;报告中没有空洞的高深的理论,讲的只是自己平平凡凡的小故事;数年不变的工作计划;教学生,关键就是教学生自学;管学生,关键就是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学,民主,意志力锻炼是他的三大法宝;雷打不动,风雪同行的长跑习惯;边教学,边总结,边写教学日记的道德长跑习惯;令人担心瘦瘦的身体,却散发着令人震惊的充沛精力……这就是我至今不改的偶像魏先生——他用言行实践着最平凡也最崇高的教育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另一位老师在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后在博客中写道:书读完了,但书中的一个个闪耀着智慧的故事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荡漾着。孩子遭遇挫折时的鼓励、孩子叛逆时的循循善诱、人生重要阶段的一路同行……这些美丽的文字注定成为永恒的念想。我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学生也终将成为未来的家长。有人曾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动摇篮的那只手。当我们在面临着无穷无尽的教育难题时,我们是否也能够回过头审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教育旅途中,面对孩子,是否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呢?当我们自认为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时候,你为孩子付出的是廉价的爱,还是珍贵的爱?当我们在苦苦地思索着教育孩子的良方时,不妨捧起这本书——《做最好的家长》,或许,其中就有打开心窗的那把钥匙。
我个人感觉,魏书生和李镇西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反思,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反思。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老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老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老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老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老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因为从宏观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反思的学科,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中国历代帝王都注意治史,通过反思历史以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比如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历程里就包含了历代帝王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举例…)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 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 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 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 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 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 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工夫读书。”“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学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这位教师慌了神,不知怎样应对,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因为它可以检验出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教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 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四、如何写好“课后即时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即时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案例一:(庄义章老师的课后反思)最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前几天下午的一节历史课,(由于本校的特殊情况,高三年级分为快班与慢班,这样也是我校实行目标导学的一个举措)这第一节课就是在所谓的快班。
当我走进班里喊了上课,在班长温柔而细小的“起立”声音里,学生懒懒洋洋的站立起来。感到这样的现象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虽然这是第一节课,但是也不应该专门懒样吧。在尽兴简短的导言过度后,我就上起了新课,是讲解一张试卷,但无论我在上面怎么的去激起他们的激情,就是没有声音,就好像在上演一场“独角戏”,顿时心里就有一种火莫名的起来了,但是我是很理智的压制住。一节课就在我的努力中也这样的结束了。
课后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我真的失望透顶了,这课真是一节很失败的课,在怀疑这是我在上课吗?这是我上的课吗?就与同事说这节课。同事好像也深有同感,也深感无奈。
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着,是我失败,还是学生的失败,也请教了很多的老教师,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起来了曾经百家讲坛里的纪连海老师说过,对牛弹琴,是否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曲子是不是不适合牛呀.
我一直深信一堂优秀的课,是学生与老师互相的配合的结果,所以在这个协作的过程中,如果又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影响这节课的质量与效果的。在今后的几天我也与一些同学在一起聊了,他们都说这个所谓的快班里,压力很大,在上课的时候看别人不回答问题,自己也怕回答错了,失面子,一次也就不回答了。在与大部分聊天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现象不是个别同学,而是有很多学生都具有这样的心里。
面对这样的结果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到底怎样去消除学生心中这样的想法呢?毕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也就100多天了。其实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好文化课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去锻炼自己的勇气。高三本身的压力就很大,一次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心里素质的培养。
我想在高三阶段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一方面也应该去注意有个别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应该是高三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最后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我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舒畅的环境,有意的去加强学生心里素质的培养。
案例二《有效上课》第263页案例
以这两个反思案例为例说明课后即时反思的通常写法。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我在教学必修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时候,花了一定的时间介绍“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社会的文化”这个原理的时候,举了一系列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歌曲的例子,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就把这个成功之处写进了反思。
2.写不足之处。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如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有学生问“《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我强调了“平均主义”弊端,而实事应该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弊端。而且还要分析土地分配制度和产品分配制度的矛盾性。事后,我向学生做了说明,讲清了这个问题。基于这点反思,我在后来教学中,把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概括为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如我在讲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涉及到对此观点的评价,道理比较深奥,我借用冷天学生要关窗子的实例来说明,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把这个“思想火花”在反思中记录下来以后,现在再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基本沿用这个办法,效果较好。
4.写反馈到的信息
我在最初在高升补习学校教学时,自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知识还算渊博,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上课。结果学生不买帐,提了很多意见。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多了,我们没有时间自学,独立思考了。”还有的说:“老师的教学对复习的知识拓展的不够,有照本宣科之嫌。”还差点因此被学校下课。可见,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收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是啊,有时教师讲多了,重点不突出了,难点没有时间攻克了,教学方式单一、单调,容易枯燥。学生不乐意,这是何苦呢?还有一轮复习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系统的建立与知识的拔高和拓展,如何让学生能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经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首肯。
5.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比如学生发明了一些浓缩记忆课本知识的方法,把对《资政新篇》的评价归纳为革命性、先进性和空想性,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概况为爱国性、先进性和启蒙性等等。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举庄义章反思案例的例子。
7.写教材改革建议。虽然,我们现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度创作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针对其不足,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以完善教材。如人教版在写完“分封制、宗法制”之后,没有写“礼乐制度”,而岳麓版却写了,通过提意见,后来,人教版也增加了这一内容。又比如人教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初版的时候只介绍了儒家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其他几家并没有涉及到,后来通过人教网提了意见,现在的新版就增加了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了。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写教学反思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发,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说来,写“教学反思”应遵循指导性、实用性、具体性、借鉴性等原则,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1.勤读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反思是对教育教学事件的深入剖析,传递给人们一种价值选择,以期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这背后离不开较强的教育理念做支撑。有些教师写不了或写不好教学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就教师而言,提升自身教育理念的途径很多,其中坚持勤于读书是关键所在,但不少老师读书偏少,可以说,现代教育专业理论缺乏是不少老师的通病,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专家的观点就知之甚少。一个老师日常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语言表达也会更顺畅。要是再加上每天写几百字的教学随笔,不用多久,相信其专业发展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老师读书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首先,要多读教育名家名著。其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书籍。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老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吸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第三,要阅读一些教育科研类的图书。对于一些重要的观点,可利用书的空白处记录自己的随思,这些记录,可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同时这些重要的观点也是写教学反思的重要理论依据。最后,要多读一些能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书籍,这样的书籍能使教师终身受益。
2.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不迷信于“教参”及文本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讲自己就怎么说,但如果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缺少了批判性思维,就不利于老师写出比较深刻的反思。诚然,批判性思维不是与专家对着干。细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方式、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局限性,对流行的教育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可使我们看到其中的不足,以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此,在教育反思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建立起批判性的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反思我们看似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写出能引起人们心灵触动的深层的反思。
3.细心留意,发现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事情,这就需要老师有对这些事情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要具有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而这恰恰会成为教师写作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反思还需要反复琢磨,找准切入点。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尽管很多教师不断写作教学反思,但有的理论深度不够,有的因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往往写的不痛不痒,造成了不少教师感觉写教学反思没有多大收获的错觉。因此,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就应找好切入点,以此引出我们所要表达的观点。
案例:
在教学中还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节历史课,上得挺不错的,但是,黑板上字写得凌乱、不漂亮,于是,“满盘皆输”,一节好课被否定了。理由很简单似乎也很充分:基本功太差!评价是指挥棒,这种不无偏激的评价使得不少教师在粉笔字和板书上下功夫。我在想:板书的作用是什么?尽管教学实践中也出现过不少精彩的板书设计,但是,每当翻阅学生的课堂笔记,每当询问学生对板书的理解时,总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和莫名的忧虑。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笔记上就记什么,记下的只是一个“纲”或者孤零零的一些词语。如果从上课记笔记,发展到考试背笔记,那我们的历史教学是不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呢?历史课,板书最重要吗?
我个人感觉这个反思切入点选择的就很好。
六、教学随笔与博客――教学智慧的交流与交流
随笔,顾名思义,是随手笔录之意。教学随笔也称教后感或教后记。就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做、所见、所闻,以及教学中的得与失,以总结教学得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博客,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也称“网络日志”
凡是引起我们注意和兴趣的事件或思考,都可以用随笔或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天长日久,积少成多,我们就会从具体的事务中找出共性的东西,这就是教学智慧的积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