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学科牵手行动反思三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04-15 11:50:31   点击数:

培训反思
长海二中   栾元洋
适逢大连的名师来一中送教,有幸观摩了大连名师的指导课,作为目前来看还没完全成为一个教师的我,心里有极大的触动。针对自己近来所注意的方面,有一点小反思。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提问有不同的方式,一般分为:
1、判断性问题: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这种问题优点是能够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快地展示学生的掌握情况,使教师获得最直观的学生反馈情况。
2、叙述性问题: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
3、述理性问题: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4、 评价性问题: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句。
5、 运用性问题: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留心了这些提问方法的运用。发现对于判断性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回答出来,但是不排除一些学生有胡乱猜的成分,不能够真正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叙述性的问题,能够在教材中很快的找到,但是没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记忆也能直接掌握,但是对于历史整体性的掌握通过叙述性的问题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对于述理性的问题,讲究一个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掌握,提问的次数较少,但是近几年考试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而评价性的问题和运用性的问题相比较,评价性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历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运用性问题完全靠学生对史实的全面掌握。
由于对教育专业掌握不够精熟,我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提问随意性强。像“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提问语言,在教学中比较常见。老师问到这类问题后,很多学生往往会齐声回答:对,是。表面上看学生参与度高,但这并代表学生通过课堂提问的启发思考问题了.如果仔细观察,不少学生是在随大流,凑热闹。长此以往,这类提问极易成为教师的口头语,既浪费上课时间,又影响教学质量。第二,提问的针对性不强。在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常常只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往往是举手也不提问,不举手更不提问,这些学生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第三,提问主体性发挥不够。老师在提问后, 只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答这个答案就行了。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或答错时,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语气语言会带着责备,学生情绪低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针对我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类问题的特点,希望自己以后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水平。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做到问题的难易适度。例如一中吴少鸿老师在二中所讲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在导入本课时没有生硬的直接提问东汉末年有何局势,而是巧妙地将王粲的《七哀诗》作为本课的引文,而后设问:“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发生这种人间惨剧?”一方面利用材料的说明来降低问题的难度,易于学生对问题和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出对教材的处理功底,这也是我要做到的第二点。
第二,备课要精,要注意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新教材编写极其精练,教材中宋体字部分的每句话,每个词都包含着整段历史线索的重要部分。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一段,几十个字就将混乱的线索交待清楚,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这些,再辅以语言的提示,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这一大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掌握。
第三,备“学生”,科学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学生并不十分讨厌学习历史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还十分喜欢历史。然而,由于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时间一长,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教师自己成了一个教书机器,很难履行作为一个历史老师的责任和体会教书育人的快乐。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和学生情况,有步骤地科学设问。在《近代工业的兴起》中,我针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这一问题,直接抛出了“洋务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不知所云。同样的问题,在讲西安事变的影响时也出现过。这些,都是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知识掌握规律不够了解造成的,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只是在当时机械的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过的东西记得最牢。
第四,在全体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提问。
最常见、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发问,即先给学生以情景及问题的背景,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设计问题的优点是:第一,可使全体学生都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倘若教师先指定学生,然后发问,那么,只有被指定的学生注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其余同学则可能不太注意。第二,这种先提出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做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在心中思考问题的答案。第三,这种方法可使全体学生对某个或某些学生的作答加以评析,可引起同学之间的思维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一课中,针对科举制的影响,临时找了几个学生,扮演不同出身,不同能力特点的读书人,在不同选官制度下的不同前途,从国家和士子个人几方面考虑,全体学生思考回答,很快理解了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生气。
第五,要多用鼓励语言。
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在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等等,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有时一些看似怪异新奇的问题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学而不思则罔”,课堂提问是促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重要途径。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一定层面上讲也是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的重要途径。无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课堂提问都是最重要的途径。课堂提问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我的成长。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生也对历史不抱重视的态度,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我们所承担的,是对整个民族灵魂的培养和净化。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