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历史学科牵手行动反思一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04-15 11:46:28   点击数:

参与初三复习研讨活动后的几点感受
长海一中   战颖
3月30日我接到通知,4月7日大连市甘井子区与长海县的“牵手在长海”送教下乡活动中有历史学科,要求我也上一节复习课,以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说实话,在以往参加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观摩别人的课,还从来没有过复习课,所以,接到通知后心里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大连的老师会给我带来一节什么形式的复习课呢?忐忑的是我自己的这节复习课是否会过关呢?在这样的心情下,我设计了《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教案并制作好复习课件。之后,在三年七班试讲了一节,请吴韶红老师来听了课。课后,在吴老师的建议下又对这节课进行了修改。
4月7日,大连市甘井子区八十中的吕秀香老师和我分别在三年五班和三年一班进行了同一内容的复习研讨课。两节课上下来,实事求是的说,我自己感到了很大的差距,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下面我就从我与吕老师的这两节课以及课后的交流来谈谈我的一些感想与收获。
一、复习课的授课方式方面。
我采取的是课件串联单元知识,主要仍是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参与。而吕老师则是采用复习学案的方式,首先是本单元的课程内容标准,其次是知识梳理,再次是聚焦中考,相关练习。两相对比,我将知识点以课件形式展示梳理了一遍,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展示完,学生并不会留下太深的记忆,并且这种形式容易留有死角。吕老师的复习学案则是人手一份,各项内容绝不会一闪而过,特别是知识梳理环节,以知识卡片、表格对比等多种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解答,将复习的死角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就复习的实效性来讲,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二、关于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与方法的训练。
在我的复习课当中,对于这一方面的训练也有,例如选择题的类型有哪些,该用什么方法来选择正确选项;材料题如何解答更节省时间,更能抓住关键词句等。但是量不多,还显得不够。而吕老师这节课无论是从答题语言还是方法上的练习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新航路开辟的两方面影响,要求各用一句话来概括,并强调在中考中要按分值答题,答得再多没有得分点不行;答案叙述要主谓宾完整;答案要以教材内容为准;同类型历史事件怎样进行对比,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叙述某一历史事件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历史人物注意事项等。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在应考解题的能力方面想不提高都难。
三、从吕老师复习学案的容量看平日对学生的训练与积累。
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完,虽然在之后的交流中,吕老师自我批评揽责任,但是,我知道这其实是因为自己在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训练与积累而造成的。也就是说,知识虽然讲授了,可是,没有将规律性的东西记录积累起来,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导致学生没做一次练习都要翻阅、寻找散落在教材里的相关内容,费时费力。这直接导致了,吕老师在复习中推进速度减慢,预设的复习内容进行不完。我想,如果吕老师用的是自己的学生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出现的。这一点从她带来的一本学生用过的教材中那整整齐齐抄录的几张大表格就可以看得出来。
四、对中考考点的综合思考的问题。
在课后与吕老师的交流研讨过程中,我觉得她对考点的综合性思考特别细致。例如,她提到周恩来这个人物在中国史部分的内容都是考点;此次日本大地震中有关核电站的报道会不会与科技革命相联系;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等等。我在复习过程中虽然也想过这一问题,但是大多是粗线条的。例如,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工业革命等,再深层次的就没思考过,也缺乏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度。
这次的复习研讨活动使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同时又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明确了复习课的方向与目标,知道了平日的新授课也要最终为复习服务,只有做好平日的训练与积累,复习时才会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对此次初三复习研讨活动的几点感受,可能不够成熟,但都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各位同仁指教。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