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历史 > 学术交流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1-04-15 09:27:25   点击数: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一、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
  1、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目标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已遭到了绝对的摒弃,就连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乐于采用的提问法也遭到了质疑。因为这种教法,虽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
  ⑴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⑵问题意识与创新关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⑶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宽松环境的营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致于产生畏惧的心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问题意识才能够得以激发和培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般心理学认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知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找米吃。课堂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曾经讲过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转变。学习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问题。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的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比如《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戛然而止,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结尾质疑而思,尝试对情节重新续写。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为什么项羽没有追问项伯替刘邦说情的缘由。《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焦母为何还不喜欢她呢?诗中写到“左手持刀尺,右手持凌罗”,难道刘兰芝是个“左撇子”吗?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由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问题再到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究中获得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自然得到了培养。
  3、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学生对阅读提示中“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是“常用来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的释义提出疑问,原因是“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明显告诉人们桓公并不讳疾忌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体味这则寓言的主题思想。很多学生从质疑中捕捉到思想火花,从与同学的讨论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新的判断。有的学生认为,桓侯没有采纳扁鹊的忠告,导致体痛而亡,据此得出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后果;有的学生认为,桓侯以个人经验来对待名医,是由于思维定势,从中可以得出结论:不能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更有学生从扁鹊角度得出结论:做工作要讲究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上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培养,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作了简单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实践它。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