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听得出门道儿
发布者:cj_chmy 发布时间:2010-10-19 09:46:23 点击数:
听课,听得出门道儿
说到听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听,怎么听。但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听课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我发现制约听课效率和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有“备”而听,而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听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盲从者,而不做引路人。把听课当作一种任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听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听课者才能让自己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三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堆,却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听课就只好在一次次的试误中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其实,听课绝不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40节的规定任务。对于研训教师而言,听课就是本分,是我们应该的工作。而且,这听课不应仅仅停留在了解情况的层面上,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就好比我们要求教师一样。我们动不动就问教师:这节课你能给学生什么?在听课中,我们也应该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能够给教师什么?教师希望能在你那里得到什么?是毫无原则的鼓励吗?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批评吗?想必都不是,老师在经历了40分钟的忐忑之后,一定是希望能够在研训教师那里得到些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听课后的收获?用哪种方式传递这样的收获更加恰当?如何帮助教师因我们的听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提高?这,都是我们听课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研训教师,其工作性质不应停留在一个吆喝型的身份上,还应定位为专家性质的引领者的身份上——这对我们研训教师来说,真的不容易。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也更应提倡研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试想一位长期脱离教学一线的研训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如何为教师,尤其为年轻教师示范?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研训教师成长的阵地。课堂好比我们这些“鱼儿”的池塘,离开了水,是“活”不了的。在一节节与老师们一同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日复一日的与老师们一样进行着教育的实践研究。
即便这样,对于我们研训教师来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对于本学期的听课计划依然应当是心中有数的,听哪些学科的课?听哪些老师的课?不应该是盲目的。那,究竟怎么样听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出发。
学校的发展要依托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也应该是研训教师的工作重心。我们可以从老师们的年龄上,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针对不同年纪的教师听课听什么值得考虑?我们还可以从教师的教育背景上将教师划分为: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未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针对存在这样差异的老师听课听什么同样值得考虑?再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新教师而言,“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听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课,就要看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等。总之一句话,盲目听十节不如认真剖析一节。
于是,在长时间的一个人一个人听,逐个“耕耘”然后发现,这块“地儿”没有过几天又荒了之后,怎样改变“听”的方式,让一个人的静悄悄的“听”,变成与上课者的心灵共鸣,同时,还能因为这一次的听,引起更多的“耳朵”的听,成了这几年我经常思考,并努力尝试实践的课题。因此,上个学期,围绕听课,我依据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条件,精心选择了几位老师的课,认真聆听,写下“课堂拣金”文章,通过这些文字及时记录听课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对于自己是梳理的过程,成长的足迹,提供给上课的老师,则又成了额外的收获,珍贵的资源。这下,每一位走进课堂听课的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感同身受的行动者,研究者,执行者。他们是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走进自己的课堂以及别人的课堂,这样的听课我们认为其含金量是高的,是有效的。
于是,大家借助一个值得研究的经典课例,一起备课上课,一起听课,重点深挖这口井,通过不断研究,打出水来再算罢休——这样,每个人在自己参与挖井的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教学研究成果的甘泉。这样就又比走一处,挖一处的“坑”不知道强多少倍。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听课方式是提高教学的必然途径,是带动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作为研训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可见,听课不仅针对研训教师而言应当作为研究的专题,它更应让所有教师也把听课获得的“利息”转化到如吃饭睡觉般,最自然不过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而研训教师就更要思考,如何调动所有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课,变学校的要求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需,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只是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研训教师共同缔造。我们也仍在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