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路,构建我的“立体结构”高效语文课堂
发布者:cj_lf 发布时间:2024-12-26 09:48:45 点击数:
思想引路,构建我的“立体结构”高效语文课堂
广鹿岛镇中心小学 张敏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刚参加工作时常听的一句话。可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句话也早就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现在我理解这句话,不单单是指教师的知识量而言,更是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而言。自我县推进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以来,我们长海教育人就迎上了课堂革新这股源头活水,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深入学习冷冉情知教学理念后,在冷冉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课堂这个践行教与学行为方式转变的深水区也涌出了潺潺清泉---------这是思想的更新,更是观念的洗礼。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学习冷冉情知教学思想的几点深切感受。
一、思想的转变。
教育家冷冉先生就曾说过:“影响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教育思想。”
冷冉《谈“情·知教学”》中提出,“从学生的心理过程分析,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可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第一个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而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冷冉“情·知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认知因素,又要关注情感因素,实现情知统一。这一教育思想带给我醍醐灌顶般的深刻启示。传统教学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情知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情感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当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尊重时,学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带着热情与兴趣参与学习,何乐而不为?让“情”得到了尊重和释放,“知”的教学也有了新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我们班级从低年级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借助小组学习的平台得到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平时的课堂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
二、立体结构与高效课堂
“情·知教学”思想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立体结构”是落实“情·知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策略。冷冉先生曾指出:“立体结构”课堂教学是落实“情·知教学”思想,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既然是最有效的途径,那我就从“立体结构”课堂开始探索。
冷冉“情·知教学”立体结构由多个要素组成,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环境的营造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空间。在这样的立体教学空间下,师生能够展开深度的知识探索与情感交流之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让每一次教学互动都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宝贵契机。为了构建“立体结构”的高效课堂,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风格。在践行的路上,总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教学尝试都是我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的挑战都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教学成果。
1、学生乐学:基于预习奠定有效阅读的基础。
预习这件事,我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去做,我也不例外。我会基于预习,结合问题化、小组合作的方式打造立体课堂,教会学生阅读。
为什么要基于预习呢?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学生不去自读,不深读,教师们讲得再口若悬河,学生的心灵也是得不到滋养的,那语文素养也是得不到提高的。理解能力呢,不是通过做题讲题,也不是通过认真听讲来能提高的。阅读是要靠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才能真正地会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预习呢,又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就像为即将开启知识旅之旅提前绘制的地图,为学习指引的方向打下基础,在预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所以,预习正是培养学生会阅读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年段的预习要求也是不同的,有客观内容的预习,也有主观问题的思考。预习要求设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怎样去预习?首先要明确预习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老师要制定具体的清晰的预习目标。一二年级我侧重于字词预习。初步课文、初步理解、朗读背诵等。3到6年级,则侧重于理解内容、阅读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有时我也会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为学生制定明确、具体且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单,将预习要求细化成可操作的步骤,比如熟读课文、字词自学、字词课文感知、资料搜集、大胆质疑。高年级时,还多了课文梳理环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预习。预习的过程也是先扶后放的,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们的预习单呈现的就会越来越简单。
其次,就是组织有趣的预习活动。教学低年级时,我除了常规预习要求外,又增设了一项内容并美其名曰“大显身手”。就是让学生尽其所能将字、词、句、段中自己能够引申出来的小知识点介绍给大家。比如,发现了某个生字可以加偏旁或换偏旁组成另外的字;发现了某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发现了这句话运用了某个修辞方法等等。没想到,仅仅增加了这一项预习内容,孩子们的预习兴趣瞬间增加了几倍,生怕自己的身手有被其他小组的其他人比了下去,似乎是被压抑了许久的天赋终于得以施展。从此,每节课上争先恐后的小手、自信满满的发言、不甘落后的补充、意犹未尽的表情成为课堂上最美的风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曾经的“大显身手”也改变为“我行我秀预学成果”,而此时的成果也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素养的提升而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文本的赏析,而是增加了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的介绍,对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等,了解其来源和在文中的作用。他们预习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有效果的、是有深度和内涵的。不仅内容丰富,更让我欣喜的是他们“行、秀”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形式有思维导图式、有图文并茂式,风格有的严谨、有的活泼、有的唯美,不同的形式和风格都展示了学生乐学、会学的本质。
预习这件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凡事预则立,只要方法对了,预习也可以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效的事。也正是这样坚持这样的预习,我的孩子们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
2、教师善教:恰当引导促进学生有效读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如在教授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古代乡村田园生活的画卷:茅草屋错落有致,小溪潺潺流淌,老翁老妪怡然自得,孩童们嬉戏玩耍。同时,播放轻柔的古风音乐,将学生瞬间带入到那个宁静祥和的村居情境之中。学生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朗读诗词时也更富有感情,对词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人物形象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这表明合适的情境能够为语文学习搭建一座生动的桥梁,帮助学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诗词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表达,以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古诗中的情感传递。例如:在教学《从军行》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从意象运用、语言风格、情感基调等方面对王昌龄《从军行组诗》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会每一首古诗的背后,诗人意象运用虽不同,但爱国之情都是相同的。帮助学生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再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紧紧围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所以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对后续的学习和今后的古典名著阅读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懂古典名著的几把金钥匙:1、读改编后的版本2、借助回目3、读懂关键词语4、借助背景资料。通过这些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读王昌龄的边塞诗乃至其他诗人的边塞诗;也学会了读《三国演义》等更多的古典名著。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学以致用,心有所悟。
构建“立体结构”课堂,打造语文高效课堂,通过多维度的构建与整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路径与视野。虽然我的“立体结构”高效课堂还并不成熟,但我会带着初尝喜悦的热忱继续坚定地前行。
总之,冷冉的“情·知教学”思想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绝非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情感与认知交织共鸣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矢志不渝地践行这一思想,努力营造充满爱与智慧的课堂氛围,助力学生在情与知的和谐交融里茁壮成长,不仅成为知识的拥有者,更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全、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全面发展之才,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情·知”之花在教育的花园里绚烂绽放,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