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发布者:cj_lf 发布时间:2022-03-07 09:24:14 点击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层面,指导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小学语文一至二年级每周8课时,三至四年级每周7课时,五到六年级每周6课时。在不增加总课时的情况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及实施建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联,注重学段间的衔接。依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将学段目标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并与所教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相统一,最终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语文教学“不超标”“不降标”。
2.通晓全套统编教材。总体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原则、思路及体系结构,建立教材整体观。既要清楚每一册教材的单元双线结构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要了解全套教材的语文要素在各册之间螺旋上升的纵向联系,掌握全套教材的总体特点。
3.基于学情制定计划。精准做好学情分析,准确把握小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做好教学预案,做到因材施教。基于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期教学计划,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要求明确,教学进度合理,明确到每周。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适时调整计划,保证语文教学高效优质顺利进行。
4.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借助《教师教学用书》,科学研判学情,结合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具体,要和单元目标一脉相承,具有可监测性。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5.精心设计课时教案。树立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深入解读文本,揣摩编排意图,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做到详略得当。开发利用相关资源,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重视创设情境,从语言运用中积累语感,从思维发展中关注联想与想象,从审美鉴赏中加深体验与感悟,从文化传承中突显意识与态度。一年级要做好幼小衔接,正确使用教材中的衔接板块,开足课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校情适度拓展,将幼小过渡做实、做到位。
6.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依托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处处学语文、时时用语文”的校园和教室环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挖掘革命题材具有的生发力量,引导学生充分领会革命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立足课本,联系生活,加强渗透,适度开发,整合学科资源,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7.恰当选用信息技术。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要做到丰富学生的想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与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能用信息技术取代教科书与板书。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8.营造乐学向上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要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作为手段,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让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9.创设激发思考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受意境,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让情境指向语文知识的掌握,指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索中,真正理解语文课程的深刻意义,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避免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
10.实施机智灵活的教学调控。教学环节安排详略得当。 依据设计的课时方案及课堂现场生成,敏捷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并加以利用,机智调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和引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采用多样适切的教学方式。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做到教学相长,注重情境、互动、探究式教学,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差异化和个别化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最大限度激发其学习兴趣,既要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在因素,又要注重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拓宽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实效性、创造性,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倡导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依据教材内容各板块功能及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模式,开展项目式、专题式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以任务驱动方式,运用朗读、批注、学习笔记、思维导图等学习方法,感悟文本,实现深度学习。
13.给出适时恰当的课堂反馈。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是否准确,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对情感的体会是否深刻,对价值判断是否正确等,并给予点拨回应,做到循循善诱。反馈以鼓励为主,方法灵活多样。
14.体现规范得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着装要得体,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规范准确,简洁精炼,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示范性,做到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速适中,层次清楚。教师要举止有度,适当运用肢体语言,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达鼓励、肯定、期待等积极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15.呈现简洁美观的板书内容。板书设计紧扣文本,突出要点,启发思维,体现审美。板书书写工整、规范,遵守汉字书写规则,清楚干净,字体大小适中,美观大方。板书内容布局合理,简洁美观,让学生产生联想、类比,得到启发。不能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汉字的示范书写,要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6.及时梳理教学反思。上课时应遵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课后及时进行认真反思。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教学启示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反思。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问题的设计、教法学法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回顾与评价,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的自查和反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17.恰当把握课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等,既要重过程性评价,也要重结果性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体现评价的情景化和激励性,表现评价内容多维度、多层次。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18.优化作业设计评改。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布置趣味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适量作业,体现作业的多样化。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作业内容要难易适度,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分层布置,体现弹性和个性化,科学合理。作业批改及时有效,认真规范,及时讲评,及时反馈。严禁用作业惩罚学生。
四、教学延伸与拓展
19.大力推进课外阅读。充分落实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做好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推荐学生阅读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课外读物。上好读书指导课和读书交流课。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丰富阅读教学样态,推进“1+X”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20.丰富拓展实践活动。重视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谈、演讲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多种技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