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教学资源

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

发布者:cj_lf   发布时间:2021-11-25 10:28:18   点击数:

“文本解读就像鉴宝,工具、经验、学养、切口,一样都不能少。”

一、切口很重要

 

这几样中,工具很好找,经验靠积累,学养靠长期的提升,只有切口可快速获得技巧。“切口”很重要,只有打开了切口,文本里边有价值的内容才能被我们发现。

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但是假如能够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了果汁,蚂蚁就会忘我的吮吸了。——哲学家史学家杜国痒先生:

我们可以把苹果比作文本,很形象,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对一些优美的文本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揭开“苹果”的表皮,找到它的营养价值。

二、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表层(第一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

这一层只要学生会阅读就能看见,经常能一望可知,但是很多老师就止步于此,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如果课堂只是止步于此,那学生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东西,就像那只蚂蚁,只在苹果上面逛了一圈而已。

里层(第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看到了第一层,我们要继续揣摩,用心领会来发现里层的秘密,看到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很多老师看到的不是朱自清表达的复杂的父子关系,而是父亲给儿子送橘子,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翻栏杆。我们老师们经常会看偏,不过教到这一层面,孩子往往会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但还不够,比如说,作者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写的文章这么吸引人?

深层(第三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不得其入。

这个层面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指向作者的构思,指向心智模式,要关注构思,整体把握文章是怎样写成的。要下功夫,要锻炼穿透文本的独特眼光。

三、教学解读的六种方法:

1.提领法。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切入。

很多文章有“文眼”,诗歌有“诗眼”。比如《枫桥夜泊》的诗眼是“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山行》这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眼是“爱”。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遇到这样的诗歌,我们不需要反复的教。

文章有“文眼”,比如《珍珠鸟》——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但是,有的文章不好找这样的“领子”,例如老舍的《猫》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可是”,作者用了多次转折。写猫很古怪可是很温顺,写猫贪玩可是又会去抓老鼠,作者把猫写得很丰富,不仅写了猫一方面,而且写了对立的层面。所以只要我们抓住了“可是”,就能体会出作者文章中猫性格的古怪,可爱,温顺,调皮……

还有丰子恺的《白鹅》。这篇文章的用词特别有意思,我们注意到作者的写法是“明贬实褒”比如写白鹅,傲慢,大模大样,毫不相让,特别高傲,但是这些高傲里边包含着对鹅的喜爱;另外,作者用了衬托。写鹅叫声时,用了狗;写鹅吃东西用狗和人;写鹅走路用鸭的急速不安来衬托鹅的大模大样,让孩子们明白的作者的思路,就能把复杂的文本进行简单的解读。

2.还原法。将人事景物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把握艺术形象和原生态之间的差异。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里边写柳树的叶子用碧玉,写柳枝用了丝绦,这样的比喻,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状物诗的秘密“诗人要赞美事物,就要用更加珍贵的事物来比喻”这里边就包含了珍贵的情感。

3.原型法。穿过文本内容,揣摩作者的构思,把握这类文本的原型结构及心智模式。很多小说作者在构思的时候都有人物原型:一般有一个主人公,有一个目标,主人公去行动,但是遇到障碍——失败——再行动——再遇到障碍——再失败,最后发生转折,小说也该结束了。比如《半截蜡烛》这篇微型小说,还有《西游记》,目标是到西天去取经,但一路上他们不停的遇到障碍,遇到妖魔鬼怪,最后终于到了取经地点,故事也到了结尾。

《跳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孩子遇到了危机,危机越变越大,最后出现了一个人,关键时候对他进行了解救。

4.见人法。透过人事景物及思想感情,把握文本背后的那个人。

我们经常“看不见人”,这里的人并不是小说文章中的人,而是背后的作者。我们不仅要和文本对话,更要学会和作者对话,与经典为伍,与大师对话。大师就是文本的作者,读了《孔子》,我们与孔子对话,读了《莎士比亚》,我们与莎士比亚对话。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需要去思考的。

比如《四季之美》这一课文。是日本的一个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她写的“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这篇文章文字清新脱俗,语言细腻,写了细小普通事物包含让人感动的美。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其实,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到这一点,让学生让孩子们也看到,美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比如放学路上,课间,,休息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窗外的景色,这些瞬间的美,这些寻常事物的美,我们都可以把它写出来。

5.降维法。回到学生原有水平,见识文本表达的高明之处。

大师的作品往往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有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可以教的东西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回到学生的视角,回到他们的阅读,写作水平的纬度,就会发现文章里面的奥秘很多,可适合学生适用的也很多。比如《火烧云》,如果让孩子说一说:火烧云有什么美,他们可能会说火烧云很美。但是,我们看作者写的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作者用了排比句子,并且把火烧云的颜色写的也很丰富: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灰半白和葡萄灰,茄子紫这些叠词,还有物品词的运用,让孩子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也可以仿照这样来造词,所以说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让文本更加的丰富。

6.要素法。解析语文要素内涵,把握要素文本落点。

比如《漏》这一课的要素是复述。课后题用五句话来提示,这样复述并不是太容易。那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孩子们把握规律来复述,贼和老虎的做法和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只要记住其中贼的做法或者老虎的做法就行了,然后再把故事分成几个部分,很快就能把故事复述出来。

要善于找规律,结合语文要素,让孩子们有效轻松学习的方法。

一篇篇文本就像一道道山珍海味,我们不能把它们当萝卜干吃,要让孩子们品出应有的味。

 

 

(作者:薛法根)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