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阅读全攻略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24-12-30 08:31:57   点击数:

 

目标概说:


  • 教学目标
    • 深入剖析母亲的形象,精准把握其勤劳、宽厚、坚韧、深明大义等优秀品质,理解这些品质对作者成长及人生选择的深远影响。
    •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回忆录以小见大、真实可感的艺术特色。
    • 深刻领会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至高赞美,以及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感恩亲情、胸怀家国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聚焦文本细节,全方位解析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精妙之处。
    • 领悟文章主题内涵,理解母亲形象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与个人成长意义,明晰作者情感升华脉络。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从作者个人回忆拓展至对当时社会劳动妇女群体的思考,理解个体与群体命运的交织,体会文章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利用 PPT 展示上节课绘制的思维导图,指名学生依据导图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母亲的主要事迹与文章结构,强化记忆。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大家还记得文中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吗?从这些语句中,你对作者母亲又有了怎样初步的老印象?”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顺势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母亲的形象,探寻她身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品质,以及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为深入探究人物形象与主题做好知识、情感双重铺垫。

二、精读赏析,剖析母亲形象

  1. 教师引导:“同学们,母亲的形象在文中如同一座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从作者描述母亲的诸多事例中,选取 2 - 3 个最能打动你的,仔细分析这些事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圈画出关键语句,做好批注。”
  2.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批注进行投影展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
    • “母亲是个好劳动者。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这段通过一系列早起、承担多种家务农活的细节描写,“天不亮”“煮一年”“还要…… 还要……” 等词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不辞辛劳,为家庭默默付出一切。
    •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去挑水或放牛去了。” 此处从作者儿时视角,侧面烘托母亲的勤劳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从小懂得分担,也进一步印证母亲整日忙碌不停的状态,塑造出一位坚韧不拔、以身作则的母亲形象。
    • “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粑、红薯这些粗粮。可是,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此例选取特殊历史时期,展现母亲在困境中不仅坚韧生活,还心怀正义,对苦难同胞同情,对剥削者反感,体现出母亲的善良正直与深明大义。
  3. 教师总结归纳,完善母亲形象板书: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坚韧不拔、宽厚仁慈、深明大义的女性,她用自己的言行,为家庭撑起一片天,为子女照亮成长路,更为社会传递温暖与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自主挖掘人物品质,通过交流分享丰富对母亲形象的认知,培养文本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以事写人的精妙,感受母亲形象的丰满立体。

三、写法探究,领悟艺术特色

  1. 教师提问:“作者用如此朴实的文字,却为我们勾勒出如此鲜活感人的母亲形象,大家思考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达到这一效果呢?” 引导学生回顾文本,从选材、描写方法等角度探究。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并引导:
    • 选材典型性:作者选取母亲一生各个阶段的关键事例,从日常劳作到子女教育,从艰难岁月应对到对革命态度,这些事例涵盖家庭、社会、时代多层面,以小见大,展现母亲完整形象与伟大人格,让读者透过个体看到当时劳动妇女群体的缩影。
    • 细节描写:文中大量细节,如母亲劳作的时间、动作、神态,面对困难的反应等,像 “天不亮就起床”“汗流满面”“悄悄把书一放” 等词,细腻入微,使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 叙议结合:在叙事基础上,作者适时插入议论抒情,如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升华情感,点明母亲对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深化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清晰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3. 教师总结强调:这些写作手法相互配合,使得文章既有生活的真实质感,又有情感的深度与思想的高度,成就了这篇经典回忆录,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手法,从阅读到写作迁移,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明白经典文本的魅力不仅在内容,更在表达技巧,培养学生赏析、运用写作手法的能力。

四、主题升华,厚植家国情怀

  1. 教师启发:“同学们,我们深入了解了母亲的形象与作者的写作匠心。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母亲个人的回忆,它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从母亲的一生,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关于个人、家庭与国家关系的启示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拓展视野:
    • 从个人成长角度:母亲的优秀品质是作者成长的精神养分,她教会作者勤劳、坚韧、善良等品质,让作者在革命道路上不惧困难,奋勇前行,可见良好家风、母教对个人塑造至关重要。
    • 从家庭与社会关系:母亲作为家庭核心,以勤劳维持生计,以宽厚凝聚家人,在艰难时与邻里共患难,展现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稳定力量,个体家庭的和谐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 从家国情怀层面:母亲晚年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作者将对母亲的感恩与对国家的责任相融合,体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危亡之际,无数像母亲这样的普通百姓,用默默支持汇聚成磅礴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3. 联系现实生活,教师提问:“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传承文中母亲的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呢?” 让学生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思考,如在学习中发扬勤劳坚韧精神,在社区关爱孤寡老人践行善良,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深层主题,从文本走向生活,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贯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让经典作品在当代焕发生机,指引学生成长。

五、课堂小结

  1. 人物与写法回顾:“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像考古学家一样,深入剖析了母亲的老形象,她的勤劳、宽厚、坚韧等品质熠熠生辉。我们也揭开了作者写作的奥秘,典型选材、细节描写、叙议结合成就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回忆录。”
  2. 主题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文章背后个人、家庭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希望大家记住这份感悟,将母亲精神融入血脉,以感恩之心、担当之责,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家国添彩。”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知识,强化学生对人物、写法、老主题的理解,将情感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成长动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文学汲取力量面向未来。
六、作业
写作练习:以《我的母亲》为题,借鉴本文写作手法,选取 2 - 3 个典型事例,刻画自己母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敬爱之情,字数不少于 600 字。要求事例真实具体,能展现母亲的性格特点,如勤劳、善良、坚韧等,在叙述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借鉴。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朱德的其他作品,如《朱德的扁担》,进一步了解朱德的经历以及他的精神品质;同时阅读关于亲情、母爱主题的经典散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对比不同作者笔下母亲形象的异同,体会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悟,阅读后撰写简短的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 “感恩母亲” 的主题活动,可以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帮母亲分担家务、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给母亲洗脚等,并用照片或视频记录下这一温馨时刻,在班级内展示分享,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母亲形象:勤劳能干:操持家务、田间劳作不停歇
                  坚韧不拔:面对生活困境从不灰心
                  宽厚仁慈:邻里相处和睦、救济穷人
                  深明大义:支持子女投身革命、心怀家国
写作手法: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展现母亲一生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细腻刻画
                  叙议结合:叙事中升华情感、点明主旨
主题内涵:个人成长:母亲品质塑造作者人格
                  家庭社会: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根基
                  家国情怀: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教学反思:
        本课时在深入剖析母亲形象与主题升华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能积极发表见解,但在写作手法探究部分,部分学生对叙议结合的理解稍显困难,仅能识别文中议论抒情语句,对其如何巧妙融入叙事、增强表达效果体会不深。后续教学可增加同类文本片段,强化专项练习,让学生模仿写作,加深理解。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传承母亲精神时,学生思维较局限,多集中在常见的家务、学习场景,可提前准备一些社会多元场景素材启发引导,拓宽思维广度。整体而言,需持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深刻领悟经典文本魅力。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