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语文 > 教研新动态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二课时)

发布者:cj_zqw   发布时间:2024-12-27 15:58:32   点击数:

目标概说:

  • 教学目标
    • 深入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感受古典小说语言的精炼与生动,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对比分析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性格、本领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 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题思想,理解孙悟空这一反抗形象的意义,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重点
    • 聚焦文本细节,赏析文中描写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精彩语句,体会其对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作用。
    • 通过对比,全面把握孙悟空与二郎神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明确他们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学难点
    • 挖掘文章深层次的主题内涵,领悟孙悟空反抗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启示,让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人生价值与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利用 PPT 展示上节课梳理的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变化流程图,指名学生回顾两人的主要变化过程,以及从这些变化中体现出的初步性格特点,强化学生记忆。
  2. 提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神通广大,他们你来我往,斗智斗勇。那么,大家还记得文中有哪些描写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吗?” 引导学生回忆精彩语句,顺势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细细品味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进一步探究两位英雄人物的魅力所在,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唤起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语句赏析,感悟语言魅力

  1. 教师引导:“同学们,古典名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精彩绝伦的语言功不可没。文中对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描写可谓字字珠玑,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读读、品品这些描写语句,看看它们是如何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的。”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精彩语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选取部分学生的赏析成果进行展示,如:
    •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此句中 “慌了手脚” 写出孙悟空突然遭遇二郎神时的慌张,“捏”“藏”“摇身一变” 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应变,在危急时刻迅速想出对策,将金箍棒藏匿并变化身形,一个灵活多变、狡黠聪慧的孙悟空形象跃然纸上。
    • “二郎神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便把三尖两刃刀撇了,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膀,飞将去扑打。” 这里 “圆睁凤目” 描绘出二郎神的威严神态,“撇”“摇身一变”“抖开翅膀”“飞将去扑打” 一连串动作干脆利落,展现出二郎神的果断勇猛,面对孙悟空的变化,毫不迟疑地做出反击,彰显其神通广大。
  3.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赏析成果,互相补充、启发,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如动词的精准、形容词的传神等,让学生深入体会古典小说语言的精炼与表现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语言,通过自主赏析、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鉴赏能力,让学生领悟古典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精妙技巧,感受名著语言魅力。

 三、对比分析,深化人物理解

  1. 教师提出问题:“孙悟空和二郎神在这场较量中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和独特的性格,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异同点呢?让我们通过对比来深入探究一下。”
  2. 学生分组讨论,从性格、本领、行为动机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如:
    • 性格方面:孙悟空性格活泼、叛逆,他敢于挑战天庭权威,在与二郎神争斗时,充满了反抗精神,虽处于劣势仍不放弃挣扎,嬉笑怒骂间尽显机智俏皮;二郎神性格相对沉稳、内敛,他受天庭之命捉拿孙悟空,行事有板有眼,凭借自身的智谋和神通与孙悟空周旋,展现出一种成熟的稳重。
    • 本领方面:两人都神通广大,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绝技,变化多端,速度极快,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形态;二郎神同样掌握七十二变,且有三尖两刃刀、哮天犬等法宝助力,战斗力不容小觑,在变化应对上也丝毫不落下风。
    • 行为动机方面:孙悟空是为了逃避天庭的惩罚,捍卫自己的自由,不愿受拘束;二郎神则是奉命行事,维护天庭秩序,履行职责。
  3. 教师总结对比结果,强调通过对比能更全面、立体地理解人物形象:“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是叛逆的英雄,一个是正统的豪杰,他们的碰撞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正是这些异同点,让他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鲜活,也让我们对《西游记》所构建的神魔世界有了更深的洞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人物的独特之处,进一步深化对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理解,体会古典名著人物塑造的丰富性。

 四、主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

  1. 教师启发:“同学们,我们读了这篇精彩的课文,了解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精彩故事。但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那么,从孙悟空反抗天庭、与二郎神争斗的故事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主题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人生等角度挖掘主题,如:
    • 从社会角度看,孙悟空的反抗象征着对不合理权威、制度的挑战,他不满天庭的腐朽统治,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冲击,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二郎神奉命捉拿孙悟空,则代表着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两者的冲突体现了社会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
    • 从人生角度看,孙悟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想尽办法突围的精神,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要保持乐观、机智,勇于抗争,不能轻易放弃;而二郎神的沉稳、专注完成任务的态度,也提醒我们在肩负责任时,要冷静应对,不被外界干扰。

3.   联系现实生活,教师提问:“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孙悟空这样的反抗精神吗?如果需要,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让学生结合时事热点、校园生活等进行思考,如在面对校园霸凌时要勇敢反抗,在发现社会不公现象时要敢于发声,将文学主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文学作品对当下生活的映照与指引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深层次的主题内涵,让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价值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经典名著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课堂小结

  1. 语言与人物回顾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深入文本,品味了那些精妙绝伦的描写语句,从一词一句中感受古典小说语言的魅力,领略了孙悟空的机智俏皮与二郎神的沉稳勇猛。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这两位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鲜活立体。”
  2. 主题升华
    • 再次强调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小圣施威降大圣》不仅仅是一场神魔间的精彩争斗,更是一面折射社会与人生的镜子。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不公,坚守自由与正义;二郎神的尽责态度也提醒我们肩负责任时应有的担当。希望大家记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名著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强化学生对语言魅力、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的理解,将文学感悟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践行所学,从名著阅读中汲取成长力量。

 五、作业布置

  1. 写作练习
    • 以《我眼中的孙悟空》或《我眼中的二郎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刻画其中一个人物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评价,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拓展阅读
    • 推荐阅读《西游记》中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 等经典章节,以及胡适、鲁迅等学者对《西游记》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这部名著,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3. 实践活动
    • 组织学生开展 “《西游记》故事我来讲” 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进行改编、排练,并在班级内表演,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实践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更多同学对名著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巩固课堂所学人物刻画技巧与情感表达;拓展阅读让学生接触多元解读,丰富知识储备;实践活动将名著学习趣味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全方位促进学生在名著阅读与学习中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赏析角度

孙悟空

二郎神

主题启示

语言描写

灵活多变、狡黠聪慧用词(如 “捏”“藏”“摇身一变”),尽显机智应变

威严果断、干脆利落用词(如 “圆睁凤目”“撇”“抖开翅膀”),彰显勇猛沉稳

古典小说语言精炼,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对比分析

性格:活泼叛逆、反抗精神强,行为动机为捍卫自由

性格:沉稳内敛、奉命行事,维护天庭秩序

人物形象丰富多元,反映社会与人生矛盾

主题探究

对不合理权威的挑战,启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

代表维护秩序力量,提醒肩负责任冷静应对

文学映照现实,汲取精神力量应对生活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呈现第二课时关键内容,清晰展现从语言赏析、人物对比到主题探究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便于理解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联系现实挖掘主题内涵时,部分同学思维较局限,仅能想到一些常见示例,缺乏深度与广度。后续教学可提供更多时事素材、社会现象案例供学生参考,拓宽其思维视野。在对比分析人物环节,个别学生对人物性格把握不够准确,分析流于表面,应在今后加强对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学生从人物背景、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总体而言,需持续优化教学环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名著的魅力。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