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政治 > 教学资源

新课标,名家齐聚盘点各种“新”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22-06-23 13:18:32   点击数:

 顾明远:新课标向教师提示了四件事

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把过去重视教师怎么教转换到现在重视学生怎么学,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要注意四件事:

 

1. 教师不是把课本中本学科的知识技能传给学生,而是要关注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2. 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要了解本节课在课本中、在这门学科中的地位,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阶段性和衔接性。

 

3. 教师的教不只是考虑到自己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其他的学科,要和其他的学科有一个联系,组织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题,让学生探讨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从目标、内容、方法上都提出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崔允漷:新在什么地方?如何实现?

 

1. 新目标:立什么?树什么

 

新课标借助层级化的目标体系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层级是培养目标,为初中毕业生画像: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二层级就是课程标准,围绕着素养导向构建,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业质量。课程内容就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建构学习经验的框架;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的标准,比如说出什么、指出什么、了解什么、记住什么;学业质量就是指学生运用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更高阶位的目标。

 

2. 新教学:如何实现学科育人?

 

现在我们的目标变了,不再是了解什么、记住什么,而是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创意实现、形成美感、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

 

这样的目标该怎样完成?教学必须要超越以前一课时、一课时的设计,要用大单元把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活动整合在一起来设计。

 

而大单元中的其实有四层意思。

 

高阶位目标:以素养为目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多课时构成:多个课时构成一个教学单位;

微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教、作业、展示、评估建设成一个微课程,或一个项目;

有个组织者:作为单元的骨架统摄所有学习生活,主要有三类,包括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

学习方式则强化学科实践,强调学习专家一样思考,学习专家一样行动。

 

3. 新评价:如何推进素养测评?

 

第一条路径:纸笔考试,仍然是考试评价的主要方式。但是必须要完善、改进。改进的方向是要重建试题属性,通过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来命题。

 

第二条路径:表现评价,以素养导向作为评价改革的着力点,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第三条路径:过程数据,将评价与新技术融合。教育亟需拥抱新技术,把技术支持的过程数据与学科评价整合在一起。就好比运用新技术为学习装一个行车记录仪,通过采集行驶数据来进行综合数字评价,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

 

吴刚平:教与学的要求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程内容就是指教什么、学什么,而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由三个结构组成:

 

1. 横向领域结构,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并行设置的科目,以及学科内部不同的领域,如语文学科中的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

 

2. 纵向进阶结构,学科知识要一级一级往上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进阶。

 

3. 纵深表里结构,从横向,到纵向,再到纵深,是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结构。

 

其中,表层的知识形式回答用什么知识育人最有效,不同学科领域有各种不同符号系统和逻辑形式。新课标之后,我们要重视的,是里层的学习意义,包括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认识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态度、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等,它最能回答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

 

新课标还指出,完整的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学习对象即对象性内容,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学习过程即过程性内容,就是怎么教、怎么学;学习结果即结果性内容,就是教出什么来、学出什么来。

 

日常教学中,往往更重视对象性内容,而忽视后两者。新课标首先引导教师在理论认知上迭代突破,接下来,一线教学需要变化:

 

对象性内容可以一模一样,规模化地进行统一讲授,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郭华:为什么要花更多力气设计活动?怎么做?

 

课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在做结构,为的就是要活化和动态化教学,尤其是在双减后。
双减怎么减?如果内容还是那么多细碎的、散在的、零散的东西,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教,就不能双减。要减,一定从内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关键的核心东西讲清楚,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教师才能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教学;最后让学生成为主体,他在活动、他在学习、他的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另一方面,以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提到,只要有内容,还有关于这个内容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提出目标。但是,这样的方式把学生经验隐掉了。
所以,这次课标修订就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标研制的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学这样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他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经验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比如,找到论语、岳飞、文天祥之间围绕持坚守白,不磷不锱的故事联系,学生就进来了,文脉,思维,想象,情感,价值观就都包含进来了,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原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品性是这么传下来,是通过文字传,文字内里就有这样的人格、品性;
比如,在厘米的认识这个部分,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计量单位是一个标准比较物,厘米只不过是把我们生活当中的东西给他标准化了而已。学生会认为厘米是自己探索发现的,不是老师灌输的;到分米的认识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功夫了,只要操作体验,到米和毫米更轻松了,只要猜想验证。
课程内容结构化了,你才能够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当通过活动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成为主体了,他在活动、他在学习——他的学习就真正发生了。


 

余文森:核心素养怎么教?

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教师怎么在教学活动中落实?

 

1. 价值观引领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价值观可以分为:

 

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

现代社会价值,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

 

第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做好价值引领。一方面,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做好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

 

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比如,在生物学《遗传病》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

 

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比如,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觉:60 秒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从家到学校需要多久,学生就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这样的数学教学,就具有了价值的意义。

 

2. 思维方式培养

 

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

 

3. 品格塑造

 

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

 

徐淀芳:各学科怎样设计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通常从三个方面展开:主题领域、学习方式和学习形态。

 

主题领域通常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个三个大领域,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从与生活的结合,与社会的结合,与科技的结合,以及与专题教育的结合等方面来提炼学科主题。

 

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着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比如说阅读、观察、实验、制作、创作、服务、调查、梳理、展示、表达等。

 

学习形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团队合作,强调任务驱动,具体形态包含文献学习、科学探究、作品创作、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

 

教师设计跨学科学习时要注意三点:

 

1. 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把握跨学科主题,其中包含知识、技能、方法,凝练育人价值。2. 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活动。3. 关注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和进阶性。

 

换言之,我们可以抓住三个环节:学生学习信息的获取、学习信息的加工以及学习结果的输出。

 

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从主题名称、主题概述、学习目标、核心内容、能力方法、资源获取、任务活动、结果输出、学习水平、主题评价等这些层面进行设计。

 

顾建军:劳动课程如何做得更好?

 

这是我国国家层面上的首个劳动课程标准,但劳动课程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课。

 

它超越了技能本位,将劳动作为起点,以劳动教育作为主体,强化劳动课程的价值引领和时代的竞争,整体建构了九年一体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设计。有五点给学校教师的建议:

 

1. 把劳动课程纳入学校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高质量教育发展,强化劳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的有机统一,做深劳动教育。

 

2. 强化基于真实世界的劳动实践项目的整体设计,切实规划好学校的劳动课程,提出校本劳动清单,做真劳动课程。

 

3. 科学把握劳动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的价值体悟、习惯养成、品质雕琢和精神培育,关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默会知识的习得,学会筹划与设计,反思与迁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做精劳动课程。

 

4. 正确处理劳动课程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关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劳动关系、劳动心理,劳动文化的现代建构,强化规范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协同劳动意识,切实保障劳动安全,做新劳动课课程。

 

5. 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课程协同实施和跨学科综合实践体系,加强劳动过程和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科学评价,坚持劳动课程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实践理性的高度统一,做恒劳动课程。

 

熊璋:信息科技要面向全体下一代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有非常大的变化:

 

核心是信息科技,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不仅是知识、技能、操作、编程;强调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下一代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业质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

 

此外,信息科技课标把自主可控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来说,有更多自主可控的技术非常重要,这是其他学科不容易承载的,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精神的储备、认识的储备,又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教学中,并不是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研发出自主可控的技术,而是要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追求,让他们认识到原始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原始创新实现自主可控对于我们国家是多么重要。

 

我们要倡导学生尝试使用数字设备、数字资源扩充语言学习,体验、感受与数字设备的交互过程,激发对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