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如果不转变,“双减”便无法治本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22-05-24 15:27:02 点击数:
顾明远:观念如果不转变,“双减”便无法治本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就提出把课程砍掉1/3,减轻学生负担的提议。学生负担过重,一是身体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二是没有时间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时间进行其他的活动,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阻碍学生真正的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首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有一位校长告诉我,有的高中学生,单杠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跑步会昏倒。现在学生中近视眼众多,许多成年人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少龄化,这样下去,国民体质下降,今人担忧。
“双减”政策提出的背景还有校外机构的盛行。过去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可以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然而,现在的校外培训机构却提前、超纲给孩子们上课,变成了“影子学校”,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套教学体系,影响学校教师的正常教学。
学生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很不利。
学生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会提升,学生会享受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
另外,由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理念,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这就让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大问题。不怕学生学不到知识,就怕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学习,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会形成扭曲的心理,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把同学作为竞争的对手,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造成孩子们的心理扭曲,这不利于塑造孩子的人格。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制度层面为减轻学生课业、课外负担提供了支持,但是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还需要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努力。
观念如果不转变,“双减”便无法治本。
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学校,尊重学校的教育规律和规则要求。地方政府官员也要转变观念。很多地方政府以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为政绩,这是地方政府工作的症结,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教育竞争将永远存在。
社会各界应转变观念。在当下主流教育观念里,存在很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旧观念。比如,只考虑将来的工作、收入,而不考虑孩子们的成长规律。社会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不是只需要科研人才。事实上,只有少数人适合上研究型大学、搞科学研究。各个职业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双减”最根本的出路是办好每所学校
“双减”最根本的出路是要把学校办好,把课上好,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只有把课上好了,学生听懂学会了,家长也就不必要再去请家教。同时,学校要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后活动,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的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要大力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之间还存在矛盾,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
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以成绩为标准进行分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应该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果单纯用成绩来衡量学生,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有挫伤感;而一些学生造成优越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办法实施因材施教。
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每一节课上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学会,这样就可以减少家庭作业负担。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对学生课余时间负起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各地教育部门都已经出台了学校3点半以后学生托管的措施,效果很好。下午托管班可以用一部分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一部分时间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学校组织托管班,还要老师来照管。按照文件的规定,学生放学后的两个小时要在学校托管,但个别地方的政策不从实际出发,“一刀切”现象严重,由此一来导致老师负担过重。
要解决这个困难,地方教育部门应充分领会政策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举措。学校要改革对教师的管理,减轻教师负担,保障教师把课上好。比如,课外活动的托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老师起到指导作用就好。各种兴趣班也可以请校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门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来参加辅导。辅导人员都是业余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劳务补偿。有些技术性课程活动,也可经审批后适当地收费,以抵付材料的消耗和辅导人员的劳务报酬。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数学,对人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体力、智力以及前瞻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时代在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人的发展也要体现时代特点。现如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学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当下的学生正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生力量,所以教育事业任重道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仅让学生有知识,而且有高尚的人格,培养真正能够为我们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
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层次的。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尤其是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认为,所谓人才就是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农业需要人才、环保需要人才、高精尖领域也需要人才。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一所好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只关心少数天赋好的学生。一所学校如果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品德的公民,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我们许多学校眼睛只盯着所谓杰出校友。许多学校校庆印制宣传纪念册子,头几页总是领导的照片、题词,然后是所谓杰出校友,普通劳动者没有位置。杰出校友固然值得学校骄傲,但普通校友却是学校的主要成果,难道不值得学校重视吗?
人是有差异的。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人才需要培养,而不是“设计”,培养人才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现在有些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奥数,但这不一定有助于孩子成才。学习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全民学习奥数就不是好事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能力。我曾经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三个基本”:一是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二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有不断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学生有健康的社会情绪、能够和别人沟通、能够尊重别人、能有开放的心态。
另外,科学研究发现,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的人最有发展潜力。第一是内驱力。如果动力来自外部的压力,就很容易消失。第二是有毅力。失败是成功之母,要经得起失败。第三是开放。要学习不同的意见,吸收不同的观点,不要固守自己的观念。第四是智慧。所谓智慧就是要动脑筋,不是机械地去做。第五是领导力。所谓领导力并不是说培养学生将来都去当领导,而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够与人沟通、交流并影响他人。
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五个基本要素。同时,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