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诊断分析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21-12-06 09:19:53   点击数: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教与学的原理对教学活动做出的系统规划和决定。根据教学设计的定义,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实现理想的学习结果为目的,不重教师教了什么,重学生学会了什么;(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理性自觉的活动,要依靠教学原理,不单靠个人直觉和经验;(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要素作出的整体分析、规划和决策,具体包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实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方法、手段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检验。

目前,各个地方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表格中都要求教师写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生、教师特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这实际上是根据有效教学设计的要求作出的安排,但是,多数教师并不太理解这些要素的实质和设计要求。

本文根据有效教学设计的特征,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本的内容分析,对教师教学设计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依据个人经验,缺乏理论自觉

教学活动需要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作出决定。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规划和决定。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往往因为教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做教学活动的决定时,到底依据什么?是个人的经验还是有逻辑的理论?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理论自觉?

在和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教学指导思想处于一种不自觉或无意识状态。教师们一般不愿讨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认为都差不多,或者说不重要。教师们的教学指导思想一般会写什么?经过调查,教师们一般会写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至于为什么要写新课标和建构主义?它们的具体思想是什么?用这种思想来指导教学活动的什么?教师们并不十分了然,只是看大家都这么写,自己也就这么写。下面是某教师所写的《陋室铭》一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我们来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思想,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课文内容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坚持操守的高尚品质,学生在阅读品味课文的同时,受到作者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上面任课教师对教学指导思想的表述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不明确,存在把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要求(新课标)、教学内容(课文内容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坚持操守的高尚品质,学生在阅读品味课文的同时,受到作者高尚精神的熏陶)混为一谈的问题。同时,这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完整,仅仅谈到了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忽视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指导思想。而为什么教的问题,恰恰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还发现,尽管教师写出了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安排和指导思想之间并不一致,存在教师倡导的外显理论与教师奉行的内隐理论的冲突。对此,教师并不自觉。以《陋室铭》一课为例,我们对教师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过程的进行了以下对比。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思想,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  导入,教师介绍 “铭  这种文体,让学生猜作者会为陋室写什么。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给生字注音。

3.  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词语。

4.  读课文,找出对陋室描写的部分,并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5.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6.  学生背诵课文。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实际上是教师牵着走,学生并不明确活动的目的意图,也没有掌握活动的方法,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被动的执行者。

二、缺乏对教学活动要素的整体、细致地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的整体规划。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规划?通过与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非正式访谈,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规划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总体规划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学过程方法手段进行系统设计,目标的制定又需要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的需求分析基础上。但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不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往往只能考虑教学活动的某些要素或环节。如有位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道:“备课对于教师是每日必做之事,老生常谈。备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备课,每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已经学习过(虽然现在我什么也说不上来,同时还有许多人也什么都说不上来)。但是,到底备课要备哪些内容、如何去准备,我并不知情。因此,备课于我便常有应付。上课呢,随意性很强,属于讲到哪里算哪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所做很不满意,但我也没有夸大过去的不足,事实的确是这样。”

 2. 缺乏细致设计

近些年来,由于各地都很重视教师教学设计活动,很多教师已经从形式上了解了教学设计的要素,但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要素操作的理由和方法并不知情。很多教师们只是在形式上填写教学设计表格,具体怎么、写什么、效果如何并没有去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把该教的内容教完。如在访谈中,有位教师说,“我上课从来不做细致的考虑,只是考虑教学内容有几块,带着思路上课就行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总体规划和细致设计,出现了学生不参与和答非所问的现象;面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由于无准备,教师不敢接招;由于教学设计随意,教师总感觉到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诸如此类的现象,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效率低下。

三、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不能抓住本质和核心内容

人类知识的总量是无限的,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吃透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核心内容进行施教,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中小学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的?是否存在问题?在笔者和教师们的非正式访谈中,有些学科的教师反映,她们看不懂教材,认为教材不适合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们到底是如何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教师教材分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们在教材分析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不能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教学内容

以《陋室铭》一课为例,在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过程中,教材分析部分始终未作改变。之所以没有变化,任课教师认为,这是因为 “教材是固定,所选篇目也是固定的,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已经确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这位教师所做的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的一篇文言课文。文言文在本册书中占两个单元,是本学期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阶段文言文第一次以单元形式出现。《陋室铭》文章比较短小,内容难度适中,结构清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这位老师进行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1)有些内容不属于教材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自主学习的能力);(2)只是揭示了教材的内容特征(《陋室铭》文章比较短小,内容难度适中,结构清晰),没有揭示教材中具体包括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难点。

《陋室铭》作为一篇文言文,其教学内容包含了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发音、句型的知识、铭的知识等)、技能(文言朗读的技能等)、情感(身处逆境,不畏强权,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等)。在教学过程中,把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需要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来具体确定,把班上学生应知难会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并不是确定无疑、一概而论的。如果教师在教材内容分析中不能明确这一点,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会无限拓展。最终导致教师该教的内容没教,不该教的内容倒花了不少的工夫,加重师生课业负担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2. 不能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不住本质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个知识单元和一篇课文,要讲的教学内容很多,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立足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科的本质结合起来,抓住本质的内容和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如语文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应重点围绕教材中用什么样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和提升思想感情。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数学教材分析就应重点围绕教材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来进行。

四、不能对学情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需要了解教材中提出的理想的要求,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保证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知、已能什么,未知、未能什么,在学生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揭示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具体差异,做出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文本的分析和访谈,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学情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 忽视和缺乏学情分析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没有发现学情分析的内容。学情分析对于教学效果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却缺乏这项内容,这是为什么?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日记中写到,“在教学大赛或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教案)中一般都有对学情分析的要求。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楚认识;怎么研究,研究什么也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项要求很难落到实处”。

2. 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也不乏学生情况分析。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多为学生的笼统的、一般特征或消极特征的描述,不能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分析。譬如,一些教师在学情分析中往往写道,学生来自基础薄弱的学校,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2)不能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学情分析。譬如,初中语文《海燕》一课,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品位语言和理解海燕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学情分析应围绕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进行,而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情分析却是初二(3)班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喜欢朗诵课文,具有初步朗诵鉴赏水平。

教学设计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这会造成什么样的教学结果?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很难落实,预计3分钟完成的内容,却花了近20 分钟,最终学生依然不得要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课前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分析。正如一位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写道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并不感兴趣,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是被动的参与;教师课上干着急,甚至愤怒也无济于事;课后教师的失落就更自不必说,抱怨学生基础差,能力不强,学生也觉得很无辜,这样的课的效果不言而喻的。归结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

五、在教学设计的要素上,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没有突出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目标或预计的学习结果出发的规划和决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那么,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把教学目标放在首要地位?优先考虑什么?

我们以“您进行教学设计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您是如何进行设计的”为题,对某中学学科组长进行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学科

教学设计侧重点

语文学科主任

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到本课知识。

数学学科主任

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设想如果我作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安排各个环节,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使多数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英语学科主任

如何把书上较难的东西变得简单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传授各类学习方法对我而言是教学的核心。

化学学科主任

在确定目标后,我考虑得最多的应该还是如何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我设计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学生愿意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有所收获。为此我尽量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和以往的经验,尽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尽量让活动之间过度自然、流畅,尽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从表中可以发现,学科组长们在教学设计时,侧重点更多地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目标。换句话说,教师们关心的更多的是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活动中,老师们的侧重点又放在哪里?我们以某中学的一次集体备课为例来进行分析。某中学语文组教师对《陋室铭》一课进行了四次教学设计。第一次是教师个人设计,第二、第三次是学科教研组集体设计,第四次是区教研员指导设计。作为学校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共识。那么,在四次教学设计活动中,哪些教学设计内容发生了变化?哪些教学设计内容没有变化?教师们集体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比较,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这两个环节没有变化;在其他变化的环节中,教师们讨论得最多,修改最大的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导入设计。对教学目标尽管有讨论和修改,但主要在文字表述,对教学目标如何切实可行并没有作过多的分析。

我们观察到,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活动中的导引作用,导致教学过程主观随意性强,教师做了很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事情,浪费了不少时间,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无效和低效。

六、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没有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上级教学管理部门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写出教学过程,画出教学程序图。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如何理解和设计教学过程的?是否存在困难?

通过对教师集体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写出了教学过程,画出了教学程序图,但只是凭着感性经验,参照同伴设计来进行,对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过程,并不清楚,也说不上来。

根据教学过程的原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需要经过兴趣、感知、理解、运用,巩固的过程,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提供表象,帮助学生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提供案例,帮助学生运用—→复习巩固,以备学生遗忘。那么,教师实际上是怎么设计教学过程的?是否符合教学认识过程的原理?

我们以初中语文《孔乙己》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三项教学任务来展开教学过程。

任务一,整体感知语文,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任务二,再读课文,速读,扫清字词障碍;任务三,理清作者思路。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任务一提出来后,8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教师点名后,学生1回答:孔乙己带给我们的故事;学生2回答:孔乙己喝酒的故事;学生3回答:孔乙己没有考取功名,生活落魄;学生4回答:鲁迅小时候当伙计见过孔乙己喝酒。

学生的回答无一令教师满意,离文章主旨甚远,老师不得不公布自己的答案,请学生记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要让学生完成概括文章主旨的教学任务,需要在学生感知课文,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有了具体感知和分析后,才能揭示孔乙己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最终回答小说的主旨是通过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封建知识分子的命运。而教师没有让学生经过对孔乙己人物现象的分析、故事情节和场景分析,直接让学生进行概括,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只能让学生语无伦次了。

七、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那么,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我们对教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教学方法不理解

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连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哪些种类都不知道,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对教师的集体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多数不知道什么教学方法,不知道教学方法有哪些种类,不能区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关系。

2. 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设计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方法部分,我们发现,教师们往往只是简单、孤立地宣布要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没有结合教学过程,没有交代教学方法具体用来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的操作。以《陋室铭》一课为例,教师在个人和集体教学设计中所写的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次个人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辅导讲解

第二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第三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第四次集体设计

讨论、探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教学方法分类涉及到信息的来源(口头、还是动手等)、主体(教师为主、学生为主,还是师生互动谈话交流为主等)、活动方式(接受还是探究)等,讨论和探究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这说明,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本质并不理解,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合理运用也就无法保证。

3. 教学方法的设计脱离学情,没有和学法有机结合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无意识,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中只是一味要求学生从事记忆活动,想着法子哄着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们的记忆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教师们在课后还不停地埋怨学生不记不备。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很多内容没有理解,学习也就变成了机械的记忆活动,要记的东西很多,记忆负担很重,记忆效果也就很差。最终,学生也就放弃记忆、放弃学习。

八、缺乏教学反馈设计

教学反馈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对教学反馈做出设计,反馈应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激励和矫正。那么,教师在教学反馈设计中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我们对教师的访谈和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反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

在对教师的集体访谈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

2. 没有即时反馈的教学设计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设计出教学反馈的内容。询问原因,教师们反映,“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讲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进行教学反馈”。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师们把教学反馈设计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3. 教学反馈设计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

在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案中,我们发现了教学反馈设计。但是,这些反馈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由于教学反馈的题和主题的相关性不强,题量偏大,最终导致师生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佳。

4. 设计的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一堂课的反馈结果只有近 40%的学生能达到及格的要求,而多数教师把这作为一种常态的、合理的结果。多数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反馈也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教学设计中缺乏即时反馈会给教学效果造成什么影响?通过我们的课堂观察发现,由于没有即时教学反馈,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急于赶进度,不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水平,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朦朦胧胧的感觉,没有及时的调控,导致每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落实,学生的知识漏洞积累得越来越大,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造成多数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教学反馈缺乏激励性设计会给教学效果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由于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学生每节课都发出 “又没有听明白”的哀叹声,教学效能感极度受挫,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最终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良。

综合上述观察发现,我们建议,各地在开展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教师理解教学设计的思想,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水平。否则,教师们会停留在低水平的起点上不断重复,起不到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其实,提高教学质量不需要采用花样不断翻新的教学方式,只需要我们在教学环节的细节上落实和不断优化。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